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语法

 > 

卖花女简介故事梗概

卖花女简介故事梗概

2023-12-28 17:03 644浏览

20世纪初,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的名作《卖花女》问世,描写了一名贫苦卖花女,如何被塑造成一名淑女,并被上流社会所认可的故事。这部戏剧涉及社会阶层、教育与言语等重要主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卖花女简介故事梗概

《卖花女》讲述的是一个“灰姑娘”的故事,这其中也是通过语言这个契 后来发展的,故事发生在爱德华时代的伦敦,当时社会存在一个很严重的语言等级问题,如果没有流利的纯正英语,很难去找到一份工作,只有去街边贩卖商品或者劳动力来养活自己。一个生活在平民窟、衣衫褴褛的卖花女伊莉莎像往常一 样去街上卖花叫喊,自认为是语言学家的亨利·希金斯走向伊莉莎并对她的口音进行指正,同时希金斯为了实验自己的英语标准教学与学者皮克瑞上校打赌,伊莉莎能否像标准的淑女一样参加大使馆舞会而不被上流人士发现,而伊莉莎也想趁此机会学好英语得到鲜花店的工作,就这样计划开始实行。

经过六个月痛苦的训练,伊莉莎最终在大使馆舞会上以优美的姿态和高雅的谈吐倾倒了整个上流社会。但当伊莉莎真正成为一名“淑女”时,她突然意识到希金斯是为了自己的成就或是说把她当成了战利品一样。

她决定离开希金斯,离开后希金斯才意识到自己爱上了伊莉莎,但为时已晚。故事的结局伊莉莎还是回到了希金斯的身边,以 希金斯说到“伊莉莎,我那拖鞋去哪了?”全剧落下帷幕。整部音乐剧是带有讽刺意味的喜剧,无论是歌曲创作还是情节编排都是精心制作,从头到尾洋溢着幽默的雅趣。

《卖花女》:英式喜剧的反讽与批判

1938年安东尼·阿斯奎斯与莱斯利·霍华德联合执导的《卖花女》是对《皮格马利翁》的一次成功银幕化,而亲自参与到剧本改编中的原作者萧伯纳也因此获得了第11届奥斯卡的最佳剧本奖。该版本的最大特色是最大发挥了台词的趣味性与讽刺性,在主题上紧紧抓住对保守腐朽等级观的讽刺以及伊莉莎在不平等的性别权力结构中觉醒与成长的过程。

影片之所以成为英式喜剧的里程碑,在于它为日后的英式喜剧提供了一个经典的模式与用电影彰显了“民族文化”。英式喜剧善于利用不同阶层间最直观的反差与错位制造喜剧效果:当淳朴善良、直率热情、生猛活力的平民与传统保守、刻板制式、充满傲慢与偏见的贵族进行着一种永远无法达成价值认同的交流,这种讽刺性的喜感便显露出十足的冷幽默,上流社会的繁文缛节、虚情假意便被衬托出一种迂腐与愚笨之感。

希金斯执着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是建立在一种理想主义与避世情绪之上的,他对伊莉莎的生活缺乏真正的体恤与理解,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冷漠姿态,这最终给伊莉莎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困境,纵使在外在的语言习惯与形体仪态上以假乱真模仿到了贵族的外表,而因阶层差异而带来的内心深处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的差异,是无法改变的。当她练就迷人的贵族姿态无法做为卖花女继续谋生,却仍旧融入不了上流社会,从而产生了一种自我身份认同的新困境。这种困境也昭示了希金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严酷的现实问题无能为力的失语状态。

影片的镜头语言干脆利索,没有运用太多隐喻与隐秘细节,而是用简洁富于表现力的构图直观反应伊莉莎同希金斯的角力过程。起初,面临希金斯学识、才智、社会地位上的强势,她总是处于一种被支配的被动地位,体现在构图上就是希金斯处在视觉上的上风对她进行压迫。而当伊莉莎逐渐在希金斯的语言实验中清醒,她识破了希金斯的冷漠与骄纵、勇敢反抗并追求话语权力上的平等,纵使她无法改变贫民生活,也懂得通过学习知识与技能去自食其力。而温迪·希勒演绎的伊莉莎,从开始的贫穷却毫不自卑到结尾的自信与抗争,她的表演是合符女性成长的心理逻辑的。

卖花女对社会意义的探讨

(一)反映社会阶级和身份问题

电影《卖花女》通过描绘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差异,反映了社会阶级和身份问题的重要性。故事中的女主角艾丽萨是一个贫穷的卖花女,她生活在伦敦社会的底层,每天为了维持生计而奔波劳累。相比之下,故事中的男主角亨利·希金斯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地位高贵的语言学家。

通过这两个角色的对比,电影展示了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伊莉莎的生活条件艰苦,她的身份被社会边缘化,无法摆脱贫困。而希金斯则享有特权和优势,因为他出身于上层社会并拥有高级教育。这种阶级差距的揭示引发了观众对社会公平和机会平等的反思。

电影还探讨了社会身份的形成和改变。伊莉莎渴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摆脱贫困和底层生活。她接受了希金斯的挑战,通过学习和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试图融入上层社会。这种身份的转变引发了观众对社会流动性和人格塑造的思考,使人们思考社会是否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来追求更好的生活。

(二)表达女性地位和自主性的探索

《卖花女》通过女主角伊莉莎的角色,深入探讨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处境以及她们寻求自主性的挑战。伊莉莎是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她被贴上了社会底层女性的标签。在社会中,她受到男性的歧视和忽视,她的声音被压制,她的意见被忽略。电影通过伊莉莎与希金斯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女性在追求平等和自主性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剧情的发展,伊莉莎开始学习优雅的言辞和社交技巧,她逐渐摆脱了底层女性的形象,变得自信和独立。这个过程象征着女性在追求平等和自主性方面的突破,她们不再被社会既定的角色所定义,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展现自己的价值。

主角伊莉莎的形象

(一)伊莉莎的初始形象

(1)描述伊莉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电影一开始,伊莉莎被描绘为一个贫困的卖花女,生活在伦敦社会底层。她的社会地位低下,生活条件艰苦,缺乏机会和资源。这种初始形象突出了她的弱势和受限性。

(2) 塑造伊莉莎的外貌特征和穿着方式:伊莉莎的外貌呈现出粗俗、不修边幅的形象,她衣着破旧、脏乱,并没有关注自己的外貌。这种外貌的塑造强调了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困境,以及她对自身形象的漠视。

(二)伊莉莎的转变和成长

(1)描述希金斯对伊莉莎的改造过程:希金斯是一位语言学家,他决定接受一个赌约,将伊莉莎塑造成一个上流社会的淑女。他通过教授伊莉莎正确的发音、礼仪和社交技巧,引导她改变自己的形象和行为。

(2)分析伊莉莎在外貌、语言和行为上的变化:在希金斯的指导下,伊莉莎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外貌,穿上了优雅的服饰,并学会了流利的高贵口音。她的行为举止也变得更加自信和得体。这些变化使得艾拉从一个底层卖花女转变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令人钦佩的女性。

(三)伊莉莎的内在特质和个性

(1)探讨伊莉莎的智慧、勇气和坚韧性格:尽管伊莉莎起初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她展现出了智慧、勇气和坚韧的性格特质。她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勇敢地面对改变,并且展现出对抗不公平的决心和毅力。

(2)分析伊莉莎对社会和性别角色的思考和质疑:在经历改变和转变的过程中,伊莉莎开始质疑社会对女性的角色设定和性别不平等。她对于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的思考,体现了她对自主性和平等的渴望。

二、女性意识的表现

(一)从无意识到觉醒

(1)描述伊莉莎对自己社会地位的无意识态度:起初,伊莉莎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受限角色并没有太多的意识。她接受了自己贫困卖花女的身份,并没有怀疑或反抗这种社会定位。

(2)分析伊莉莎意识觉醒的关键场景和对话:在与希金斯的互动和改造过程中,伊莉莎开始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产生质疑。她开始怀疑为什么她被定义为底层女性,为什么她不能有更好的机会和权力。这些关键场景和对话逐渐唤醒了艾拉的意识。

(二)性别与自主性

(1)探讨伊莉莎在电影中对性别角色的思考和挑战:随着她意识觉醒,伊莉莎开始思考性别角色的限制和不平等。她对于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的思考,以及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展现了她对自主性和平等的渴望。

(2)分析伊莉莎在选择和行动中展现的自主性:伊莉莎展示了她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她开始主动参与自己的改变过程,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在面对挑战时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这种自主性的展现进一步加强了她作为女性形象的力量和意识表现。

萧伯纳简介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直译为乔治·伯纳德·肖,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为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Alan Lerner曾改编其喜剧作品《卖花女》(Pygmalion)成音乐剧《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该音乐剧又改编为好莱坞同名卖座电影而家喻户晓。

萧伯纳在爱尔兰的都柏林出生。父亲是法院小官吏,后经商破产,酗酒成癖,母亲带他离家出走到伦敦教授音乐。受到母亲的薰陶,萧伯纳从小就爱好音乐和绘画。中学毕业后,15岁便当了抄写员,后又任会计,并在报章写剧评和乐评、从事新闻工作。刻苦自学期间,他会浏览伦敦美术馆及国家画廊,又去大英博物馆图书室读书,在那儿读到马克思的《资本论》。1884年他加入费边社,为该社编小册子及演说,以社会改革为己任。1892年发表了剧本《鳏夫的房屋》以后共写了52个剧本,控诉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不义,其作品常常突出妇女在社会中的作用、自我奋斗的精神以及对习俗的反叛。1931年访问苏联,1933年访问中国。

萧伯纳曾在1933年到中国访问,在2月11日乘不列颠皇后号抵达第一站香港,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游览了太平山文武庙和铜锣湾天后庙。13日到香港大学演讲,14日参加了何启东爵士的宴会,15日离港前往上海。在中国曾会见鲁迅、蔡元培、梅兰芳、宋庆龄等人。

他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其思想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及尼采的影响,而且又曾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不过他却主张用渐进的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萧伯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把奖金七千英镑捐作创立英国瑞典文学基金会之用。

萧伯纳的文学始于小说创作,但突出的成就是戏剧,他一共创作了52部剧本。

萧伯纳是摄影爱好者,使用莱卡相机。

上一篇:三国演义故事梗概简短 下一篇:夏洛的网故事梗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