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词汇

 > 

曹刿论战翻译简短

曹刿论战翻译简短

2024-01-05 17:12 214浏览

此文是《左传》中的名篇,入选了中学语文教材,它记载的是史上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今天一起来重温一下吧!

曹刿论战翻译简短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入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这种小恩小惠不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一定按照实情相报。”曹刿回答:“小的信用,不能被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会按照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一点去打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从。”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等到)齐国的军队三次击鼓进军(后),曹刿说:“可以了。”(于是)齐军大败。庄公将要下令追击,曹刿说:“不可以。”曹刿从车马上下来查看齐国军队车轮辗出的痕迹,登上车马扶着车厢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国军队。

已经战胜后,鲁庄公询问其中的原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竭尽了。敌方的勇气竭尽而我方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国军队。齐国这样的大国是难以预测的,(我)担心有埋伏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辗出的痕迹混乱,看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长勺之战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因此,山东今天仍被称为齐鲁大地。

据《春秋》所载,鲁庄公八年冬,“齐无知弑其君诸儿”。鲁庄公九年,“春,齐人杀无知。公及齐大夫盟于既。夏,公伐齐纳子纠。齐小白入于齐。秋七月丁酉,葬齐襄公。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冬,浚洙。”

公元前697年,也就是鲁庄公七年,齐襄公即位。因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第二年也就是鲁庄公八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也就是鲁庄公九年,春,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夏,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庚申日,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九月,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

《曹刿论战》的主旨是什么?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

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曹刿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①爱国,有责任感,勇于为国分忧;积极勇敢,敢于进言,自信(“请见”)

②从容镇定,机智谨慎(两个“未可”、 “可矣”)

③ 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思虑周全、细致果断,有勇有谋,善于把握有利战机,善于详察敌情

④ 有远见卓识(懂得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曹刿爱国自信、深谋远虑,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军事见解和高超的指挥才能

鲁庄公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鲁庄公:目光短浅、未能远谋

①战前无战略思想(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

② 战时不察敌情,贸然进攻、追击

③胜利后尚不知曹刿战术正确之所在

以上是鲁庄公“鄙”的具体表现,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鲁庄公值得肯定的地方:善于纳谏、唯才是举、性格随和

①广开言路,让平民曹刿参与论战;

②对曹刿刺耳的批评能虚怀若谷;

③不高高在上,亲临战斗第一线;

④甘当配角,让曹刿指挥且不干扰其作战布署;

⑤ 战后向曹刿请教总结经验等。

重点掌握: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解答: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4、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作者: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上一篇:守株待兔的故事 下一篇:狂人日记主要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