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公式考点

 > 

十面埋伏的主人公是谁

十面埋伏的主人公是谁

2024-01-08 14:41 404浏览

提起《十面埋伏》,许多人首先想起的是2004年的一部电影,还有那一曲水袖舞,惊艳了无数的观众。其实十面埋伏这个成语在历史上早就有了一个典故,代表着真实的历史故事,与电影中的故事完全不一样。

十面埋伏的主人公是谁

十面埋伏的典故,来自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期,主人公是韩信和项羽

韩信人物介绍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和军事家,被誉为“兵仙”,也是刘邦手下的得力干将之一。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其军事才能和智谋令人叹为观止,许多他所创立的战术和战略思想仍被军事领域广泛使用。

韩信的一生,大致可以概括为:少年时落魄,秦末参加农民军起家,先投项羽后投刘邦,然后帮助刘邦横扫天下,却在人生巅峰时被刘邦夺权,最终凄惨死去。

项羽人物介绍

项羽,名籍字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贵族,出生于楚国下相。他被誉为兵家权谋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兵家鼻祖,在中国军事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项羽生于公元前233年,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胆识和武艺。

在秦朝灭亡后的楚汉战争中,项羽领导楚军与刘邦领导的汉军进行对抗。他勇猛无比,能征善战,常常带领少数的精锐部队进行突破性进攻,直接打击敌人的弱点。这种“闪电战”战术为他在战争中屡次获得胜利,同时也为后世军事家所借鉴。

然而,项羽的政治智慧并不突出,他性格暴躁,对部下猜忌多疑,经常因为小事而诛杀大将,这也导致了他在战争后期失去了许多忠诚的部下。

在垓下之战中,项羽被刘邦围攻,最终被迫自刎于乌江边。他的死标志着楚汉战争的结束,也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传说。项羽的英雄形象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被后世尊称为“霸王”,与刘邦并列为汉初三杰之一。他的故事也常常被诗人文人所歌颂,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传奇人物。

十面埋伏典故简介

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韩信先后击败了魏代、赵燕等国,接着又占领了齐国的土地。后来韩信又率领30万大军将项羽围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将楚军团团围住。项羽虽有十万大兵但已兵疲粮尽,最后项羽在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中战败。

十面埋伏的成语故事

十面埋伏这个成语出自《楚汉春秋》的记载,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秦朝末年,韩信属于楚军的行列,曾经多次参加战争,但是始终没有得到重用。后来楚军由项羽指挥,可是项羽却不肯重用韩信,因此他决定到刘邦领导的汉军中找出路。韩信本来就不是什么出名人物,所以到了汉军中间他还是没有机会,等了很长一段时间,可是还是没有任何音讯,最后又无奈又生气的韩信只好不告而别。汉军大将萧何知道韩信是个难得的人才,因此立刻快马加鞭把韩信给追了回来,然后又禀告汉王让韩信做了大将。

韩信做了大将后,取得了关中的三秦之地,当韩信打败齐国的同时,汉王正被楚霸王项羽逼得走投无路,这时韩信要求做齐王,汉王无奈只好答应,韩信率军三十万攻占了苏北,把项羽的楚军围在垓下,还专门针对项羽的骁勇采用了步步为营的战术,终于打败了项羽的楚军。

十面埋伏典故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十面埋伏这个成语原意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后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不畏惧困难勇往直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团结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在韩信的军队中每个人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相互配合最终取得了胜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更大的目标。

上一篇:先日落还是先晚霞 下一篇:音乐的英文怎么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