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的董大是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诗想必没有不知道的,这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名作,将离别的伤感隐匿在了诗人恢弘的气度之中。那么,问题来了,诗题名为“别董大”,高适送别的是谁? 他是在怎样的境况下写出“莫愁”一句的?
别董大的董大是谁
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董庭兰简介:
董庭兰(约695年—约765年),陇西(今甘肃省)人,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善吹西域龟兹(音qiū‘cí,今新疆库车县)古乐器筚篥(音bì lì,以软芦为簧、以竹为管的竖笛)和弹奏七弦琴,房绾显达时董庭兰为其门客,房绾非常喜欢听其演奏,唐朝诗人崔珏有诗描写二人,诗云:“七条弦上五音寒,此乐求知自古难。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诗中一方面说七弦琴演奏之难,另一方面说房绾与董庭兰关系之特殊。
大概在公元747年~748年之间,诗人李颀一次听董庭兰演奏《胡笳弄》,赞慕不已遂作七言古体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诗云“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复睛。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 董庭兰的琴技出神入化,深山里的妖精也悄悄出来偷听,他慢揉快拨得心应手,声音抑扬顿挫饱含着激情,琴声忽放忽收如同空旷的山谷中百鸟忽聚忽散;曲调高昂时如晴空万里,低沉时如浮云蔽日;琴声暗哑悲切时如失群的雏雁在暗夜中嘶鸣,又像是胡地儿郎告别母亲的哭音;琴声悠扬回荡,江河为之滞流,鸟儿为之停唱。
创作背景:
因为在音乐上的杰出成就,董庭兰在唐代声望很高,许多诗人都与他有交情。
唐玄宗天宝六年,这是个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廷,董庭兰作为房琯的门客,也不得不离开长安。
这一年的冬天,高适和董庭兰在睢阳会面了,此时的董庭兰还沉浸在悲伤之中,高适为了宽慰这位朋友,写下了这首《别董大二首》:
《别董大》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诗词解析:
一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字面意思:千里黄云遮天蔽日,天色昏暗一片灰蒙蒙,北风呼啸吹着归雁大雪纷飞。
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高适是写边塞诗的高手,对北方很熟悉,所以开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北方冬季黄昏的景象:日暮黄昏,天寒地冻,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之寒、游子何去之感?在这时候分别朋友,内心该是多么伤悲!
三四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字面意思: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离别朋友的劝慰,同时也展望了分别后的乐观前景: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的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与慰籍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别董大》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与酒钱。
译文:
我就像鸟儿,六翮飘飘自伤自怜。离开京城已经十多年了,大丈夫贫贱又心有不甘,今天相逢我可掏不出酒钱了。
赏析: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虽然身处在外,却仍然关心着国家大事,也体现了诗人对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作以边塞生活为主题,表现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和对故土的眷恋。
同时,诗人也善于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表达出对自然的热情和对人生的思考。这首诗通过对六翮飘飖这一自然景观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离别和相聚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诗人认为虽然自己身处在外,但仍然关心着国家大事,也体现了诗人对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诗中的“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生活的关切。也体现了诗人自身虽然身处在外,但并不觉得自己贫困,依然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生的思考,表现出了诗人的独特思想和深刻内涵。
《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诗人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第一首诗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第二首诗写老朋友相逢连买酒的钱都没有,自是穷困不堪,但诗人没有因此沮丧、沉沦,而是想到要奋翮高飞,其慷慨豪放之气自不可掩。全诗语言质朴,格调豪迈。
高适简介:
高适生于约704年,逝于约765年;字达夫、仲武,出生在今河北景县。
公元723年,高适到长安,后客游梁宋,遂定居今河南商丘,躬耕取给。
公元735年,高适应征赶赴长安,落第。
公元749年,高适为睢阳太守张九皋所荐举,应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
公元752年,高适辞封丘尉,客游长安。秋冬之际,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
公元755年,高适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
公元759年,高适出任彭州刺史。
公元760年,高适改任蜀州刺史。
公元763年,高适迁任剑南节度使。
公元764年,高适迁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公元765年正月,高适卒,赠礼部尚书。
“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