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历史典故

 > 

欲穷千里目更一层楼全诗

欲穷千里目更一层楼全诗

2024-01-27 16:47 316浏览

《登鹳雀楼》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诗篇。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告诉我们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欲穷千里目更一层楼全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登鹳雀楼》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边,浑然天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

《登鹳雀楼》是唐朝王之涣写的,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并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更远的天际,于是他就要“更上一层楼”去。

这首诗思想内容深刻,境界开阔,同时写出太阳落山、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色。前两句写景色之美,后两句抒发胸怀壮志。全诗朴素自然,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背景介绍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讲述了他登上鹤山的鹳雀楼,远眺群山壮阔景象,感慨万千的故事。

据传,王之涣在唐朝初年担任过福建泉州的刺史,期间他深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搜集了不少珍贵的文物和古籍。后来,他离开泉州,前往各地游历,游历途中经过了许多山水名胜,但却从未有过如此震撼心灵的经历。

有一天,王之涣来到了江西南昌,听说附近有一座名为鹤山的山峰,山上有一座古楼名叫鹳雀楼,可以远眺周围的山水美景。于是,他决定登上鹳雀楼一探究竟。

当他登上鹳雀楼时,发现整个山峰被云雾缭绕,周围山峰起伏,云雾迷蒙,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而登上楼顶后,一片壮阔的景象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山峰矗立,山水交错,美景无限,令他感到万分震撼。

面对这壮美的景象,王之涣感慨万千,便在楼上写下了这首《登鹳雀楼》。这首诗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感受。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表述,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美,又蕴含了时代变迁和人生无常的哲理。

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淩,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朝诗人。

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年),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时年五十五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

王之涣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被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

主要影响

王之涣是盛唐的边塞诗人之一,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世人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其诗具有激越昂扬的个性风格,用词虽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诵。

代表作品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凉州词二首·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上一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 下一篇:欲穷千里目欲的意思是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