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全诗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客居巴蜀时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一共二十八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全诗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
第一句的意思是,你问我啥时候回家,我却没有确定回去的时间告诉你。
第二句,昨晚巴山下了一整夜的雨,把干涸的秋池都涨满了。
第三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一起坐在西边窗户下挑剪蜡烛花啊。
第四句,一整晚都有说不完的话,相互倾诉彼此的思念和相思之苦,你侬我侬,互诉衷肠。
【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表达什么
这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 《夜雨寄北》 。整句诗的意思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却没有告诉我确切的日期巴山地区的夜雨正在增加秋池里的水也涨了起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牵挂和思念以及此时身处异乡的孤寂和无助。诗人通过描绘夜雨、秋池等自然景象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悲伤和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他对未来的不确定和迷茫。这首诗被誉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传颂和欣赏。
诗人李商隐简介
李商隐(813年-858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后随祖辈移居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晚唐时期诗人。李商隐幼年丧父,随母还乡过着清贫的生活。
李商隐是唐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诗歌以婉约清丽、含蓄深邃着称,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涉及爱情、离别、怀旧等主题,表现出浓郁的感伤和忧愁情感。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语言简练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李商隐的代表作品有《锦瑟》、《夜雨寄北》、《无题》等。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唐诗中的瑰宝”。李商隐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波折,他曾多次遭到贬谪和流放,最终在贬官途中病逝于广西桂林,享年4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