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 ,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矛和盾时言过其实、前后抵触,结果不能自圆其说的事。以下是原文及翻译,和一些拓展知识,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原文】
韩非〔先秦〕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赞美他的盾牌说:“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刺穿它。”又夸赞他的矛说:“我的矛非常之锋利,没有什么东西是它刺不穿的。”有人问:“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就不能够应答了。不能被刺穿的盾和无不刺穿的矛,是不能同时存在的。现在尧和舜不能同时被赞誉,就是矛与盾的道理。
【注释】
鬻:读(yù),卖。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者:……的人。
誉:赞誉,夸耀。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莫:没有什么。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曰:说,讲。
吾:我。
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
利:锋利,锐利。
或:有人。
曰:说,讲。
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何如:怎么样。
其:助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弗能:不能。
应:回答。
之:的。
夫:用在首句,引起议论。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自相矛盾》这则故事,说的是一个手握强有力的尖锐的矛,又手握坚强的(后)盾的人,在买卖中,被人巧妙的把敌我矛盾,转移到了内部矛盾,而受到责难,被世人耻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己有两手好牌,被自己打得稀巴烂。
我们说,这分明是在讽刺手握优越有力条件的主动者,由于没有想好应对措施,把主动变成了被动,所以,《自相矛盾》告诉我们:避免自相矛盾的被动局面,就必须事先“自想矛盾”。
自想矛盾,意思是说自己先想好,自己哪些是最好的进攻,哪些是最好的防守,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好应对预案,而不是向他人全部张扬(兜售)自己的“进攻和防守”策略。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该叫别人知道的,就叫他知道,不该让别人知道的,就是打死也不会让他知道。正所谓:以己之矛,攻彼所钝(愚钝);以己之盾,攻彼所毛(毛躁)。
作者韩非简介
韩非,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
韩非是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李斯的同学。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韩国,但他的政治主张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嬴政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李斯因嫉妒韩非的才能,将韩非害死在秦国。但是,韩非的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