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读书笔记

 > 

明月何时照我还全诗

明月何时照我还全诗

2024-01-31 14:16 452浏览

无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还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王安石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他是北宋最为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政治上曾经主持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但青史留名。《泊船瓜洲》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明月何时照我还全诗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泊(bó)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吹绿,拂绿。

还:回。

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创作背景

《泊船瓜洲》作于王安石晚期,但对具体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都有争议,具体主要有三种意见: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

明月何时照我还全诗赏析

“京口瓜洲一水间”描绘的是京口和瓜洲之间的长江奔腾不息的场景。诗人将京口和瓜洲之间的距离形容为“一水间”,这个表述生动地描绘出了两地之间近在咫尺的景象,同时暗示了长江水流的迅疾和一往无前的气势。这个简洁而有力的表述,不仅展现出地理特征,也寓意着自然力量的不可阻挡。

“钟山只隔数重山”则进一步将视线向远处拉伸,描绘了钟山与诗人所在地之间的重重山脉。这个表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山脉连绵、峰峦叠嶂的画面,它表达了自然的辽阔与雄伟,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向往和思念。

“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的是春天的江南景象。诗人用“春风又绿”这个表述形象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同时,“江南岸”这个地理名称也带有浓郁的文化色彩和诗意,它激发了我们对江南美丽风景的向往和想象。

“明月何时照我还”以明月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回归的渴望。“照我还”这个表述蕴含着诗人的期待和希望,他期待着明月的照耀,期待着回归家乡的那一天。这个表述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他身处异乡,只能通过明月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整体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回归的渴望。他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绘,展现出了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理解。同时,这首诗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和依恋。

诗句中的“明月”代指朝廷或是皇帝,而“照我还”的“照”则谐音为“召”,意为“召我还”。后两句,一方面抒发自己被贬后的苦闷之情,另一方面表达出自己还想早日回到朝野,继续变法的想法和决心。所以,这首诗不是一首简单的写景思乡诗,而是一首藏得很深,表达政见的诗。但如今,我们常常用后两句,来表达思乡之意。

诗人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其诗“学杜得其瘦”,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上一篇:明月何时照我还还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前一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