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诗词大全

 > 

十五夜望月原文及翻译

十五夜望月原文及翻译

2024-01-31 17:54 316浏览

古代诗人写了很多关于中秋之夜的名句,如白居易的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辛弃疾的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六年级的课本上也有一首关于中秋之夜的诗《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十五夜望月原文及翻译:

1、原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翻译: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十五夜望月原文注释:

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名杜元颖。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3、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4、鸦:鸦雀。

5、冷露:秋天的露水。

6、尽:都。

7、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8、落:在,到。

十五夜望月原文赏析:

“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写月色,却用了“地白”二字,给人以清冷之感,不禁使人联想到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名句来,创造出一种清美的意境。“树栖鸦”,是听出来的,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是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但是在深夜里,树荫中的鸦鹊时常会因为明亮的月色干扰,发出阵阵惊慌的喧闹声。鸦鹊从开始的惊慌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是完全可以凭借听觉感受到的。“树栖鸦”这三个字,既写出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读来感觉冷气袭人。由于夜深,露水打湿了桂花。细细揣摩,这桂花很可能就是指月中的桂花。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的点题之句。万籁俱寂的深夜,诗人仰头望月,丝丝寒意袭来,不禁浮想联翩: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液沾湿了桂花树吧。如此,意境就显得更加悠远,更耐人寻味。诗人在这儿选取“无声”二字,细致的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德浸润之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又在遥望家乡亲人。于是,诗人不在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思会落在谁家。

诗的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第三句才点明“望月”,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各不相同。诗人怅然于家人的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是最浓的,但是在表现的时候,诗人没有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而是委婉的疑问道:不知那绵绵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如此,便将诗人对月怀亲的情思,表现的蕴籍深沉。这首诗的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氛围,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给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十五夜望月写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十五夜望月作者简介:

王建(765年—830年),字:仲初,许州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朝大臣、诗人。出身寒微,贫困潦倒。大历年间,考中进士,一度从军。中年入仕,历任昭应县丞、太府寺丞、秘书郎、太常寺丞,累迁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唐文宗大和四年去世,时年六十六岁。

十五夜望月相关习题:

1、诗的第一联中能照应题目“望月”的景物是(),通过听觉觉察到的景物是()。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二两句的画面。

3、第二句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5、《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

6、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7、全诗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上一篇:孺子可教也下一句是啥 下一篇:众人拾柴火焰高是什么意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