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肉计是三十六计中第几计
苦肉计,是利用自己或别人的痛苦,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计谋。它是一种特殊的诈术类型,它与兵不厌诈的其它诈术类型一样,表现了人类在战争或竞争中为战胜对方而采取的自我欺骗行为。
苦肉计是三十六计中第几计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在三十六计中,苦肉计被视为一种以牺牲自我来换取全局利益的做法。虽然历史上苦肉计的应用并不多,但每一次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苦肉计什么意思
“苦肉计”的意思是故意伤害自己,利用血泪换取敌人的信任,再进行反间计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此计是一种特殊的离间计,通过采用“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方法,让敌人深信不疑,最终实现自己的计划。
苦肉计的典故1
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著名故事,主要情节如下:周瑜想要使用火攻来攻打曹操的军队,但需要有人诈降以便接近曹军的船只并点燃火船。黄盖自告奋勇表示愿意承担这个任务,于是周瑜和黄盖商量好了计划,决定让黄盖假装不服从军令。
周瑜借机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然后黄盖就带着满身的伤痕派人送信给曹操,表示愿意投降。曹操看到黄盖的信后相信了他的投降,并安排好了接应的船只。当黄盖的船只靠近曹军的船队时,突然点燃了船上的易燃物,火势迅速蔓延到曹军的船队,曹军士兵惊慌失措,无法抵抗。周瑜和刘备的军队趁机发动进攻,大败曹操的军队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这个故事体现了黄盖的忠诚和勇气,也展现了周瑜的智慧和计谋。苦肉计的成功实施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苦肉计的典故2
苦肉计的典故来源于战国时期的故事,当时吴国国君夫差打算进攻越国,但担心越国强大,于是吴国大夫伍子胥建议施用苦肉计。
伍子胥首先在吴国国内散布谣言,说越国使者贿赂了吴国的大臣们,使他们背叛吴国。夫差听后大怒,命令将伍子胥杖责一百,并驱逐出国。伍子胥毫无怨言,深知这是为国家大局着想。
接着伍子胥离开吴国后,前往越国向越王勾践献上降书,越王假意接受降书并与伍子胥结为兄弟。伍子胥回到吴国后向夫差报告越国已同意投降,此时越王勾践则趁机向吴国发动进攻。由于吴国国内人心不齐,加上伍子胥被逐,吴国在战争中节节败退,最终吴国灭亡,越王勾践成为新的霸主。
苦肉计的成功运用,使得越国在吴国内部制造了矛盾,达到了战胜敌人的目的。这一计策的核心在于通过对自己或他人的肉体施加痛苦,使敌人放松警惕,从而达到欺骗敌人或取得胜利的目的。
苦肉计是一种兵法策略,使用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真实性:苦肉计的核心是制造逼真的假象,让敌人相信自己的痛苦和困境。因此实施苦肉计时必须要保证真实性,让敌人无法察觉到其中的虚假成分。
2.时机:选择合适的时机实施苦肉计非常重要,如果时机不当可能会导致计划失败,甚至会让自己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3.目的明确:使用苦肉计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盲目行动,必须要清楚自己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以及如何利用苦肉计来实现这个目的。
4.风险评估:苦肉计是一种高风险的策略,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因此在实施苦肉计之前,必须要对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5.配合默契:苦肉计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默契,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并且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才能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
三十六计简介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据原书“序言”说,在全书“三十六计”中,每六计为一套,共分六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时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时所用之计。每套又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该书影响范围早已超越了军事领域,广泛地运用在经济、生活、外交等各个领域之内,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