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诗词大全

 > 

蒌蒿满地芦芽短全诗

蒌蒿满地芦芽短全诗

2024-02-26 14:46 479浏览

苏轼是宋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中小学课本上收录了很多他的诗篇,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其中的名句。还有《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蒌蒿满地芦芽短这句话便是出自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蒌蒿满地芦芽短全诗:

《惠崇春江晚景》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蒌蒿满地芦芽短全诗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什么诗?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形式:在画作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诗书画印互补,意象更加深远。

这是诗人苏轼题在画作《春江晚景》上的诗。题画诗讲究诗和画的相映成趣,《春江晚景》为僧人惠崇所绘,共有两幅,现今已经失佚。

全诗描绘了江南的仲春景色,诗中紧扣“早春”二字进行描写,满地蒌蒿与短短的芦芽,勾勒出呈现出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同时诗人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以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推知“河豚欲上时”,抒发了诗人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惠崇春江晚景》全诗赏析:

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巧妙地运用了“竹”、“桃”、“枝”等词汇,构建了一幅早春的景象。竹子象征着坚韧和生命力,桃花则代表着春天的到来和新生的希望。而“三两枝”则描绘出桃花初绽,稀疏而娇嫩的姿态,给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感觉。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里苏轼运用了“春江”、“水暖”、“鸭”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江水在春天开始回暖,鸭子最先感知到这一变化的场景。这里的“鸭先知”寓意着实践和感知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

第三句“蒌蒿满地芦芽短”,苏轼在这里运用了“蒌蒿”、“芦芽”等词语,描绘出春日的草地和江边芦苇的景象。而“满地”和“短”则形象地表现了蒌蒿和芦芽的生长状态,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用“河豚欲上”的形象描绘了春天河豚逆流而上的情景。这里的“河豚欲上”寓意着生命的坚韧和奋斗,也表达了苏轼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在整首诗中,苏轼通过巧妙地运用各种语词,如“竹”、“桃”、“鸭”、“蒌蒿”、“芦芽”、“河豚”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日江畔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这些词语也富含深意,如“鸭先知”寓意着实践和感知的重要性,“河豚欲上”则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这些深意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涵。

此外,这首诗的语词运用还体现在它的韵律和节奏上。苏轼通过巧妙地运用平仄和韵脚,使得这首诗读起来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例如,“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枝”字是平声,读起来轻盈悠扬;“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知”字是仄声,读起来短促有力。这种平仄交错的节奏感使得这首诗更加富有音乐美感。

上一篇:吹面不寒杨柳风前一句 下一篇:蒌蒿满地芦芽短的下一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