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民亦未寝下一句是什么
作为文学家,苏轼一生留下了2700多首诗作,362首词作,其中许多名句我们耳熟能详,在时间的酿造下,更是流传千古。“怀民亦未寝”出自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虽短短的几十个字,却韵味深远,千百年来一直被称颂。那么此文的魅力在哪里呢?
怀民亦未寝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背景
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此时,苏轼被贬谪黄州已有四年,但心胸却“很坦然”。苏轼虽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
内容理解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答:“闲人”,即指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情味,既有自嘲之郁,又含自慰之得。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月夜处处都有,但只有为情趣高雅的人所欣赏,才不辜负这一番月下清雅。其次,“闲人”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3、本文描写生动,比喻贴切,写庭中所见月景时全是用喻。请找一找出喻体,并认真体会。
答:先是明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水,本是人们用俗了的句子,而作者却能翻新意,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
第二句用借喻,以客代主,索性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先客后主,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了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4、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或:如何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还有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什么感情
一、温暖的友情
苏轼对很喜欢朋友,他总是以最真诚的心对待朋友,他曾说过,他眼底没有一个坏人,所以他常被朋友伤害,但也常得朋友救助。
来到了黄州,他以前的朋友已经不在身边,但他很快就有了新的朋友,张怀民就是其中之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这天夜里,苏轼见月色很好,就起来赏月,一个人太无聊,于是去承天寺寻好友张怀民,于是两人便在承天寺中庭赏月。
这样的友情,自有一种温暖的力量,无聊的时候有一个人陪着,不是一起去花天酒地,不是一起K歌玩乐,而是一起散步赏月。
这样的友情,远远胜过嘴止豪情万丈义薄云天的朋友。
二、空灵的描写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对月色的描写,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就将月色写得空灵入妙,将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比作水藻,灵动飘渺,人于其间就像在悠游天地,其中蕴含了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内核。
三,通达的人生哲理
面对这样美好的月色,苏轼感慨道,这世上哪里没有这样美好的月色呢?但是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苏轼年少成名,内心是有致君尧舜的人生抱负的,在黄州四年,他终于接受了自己“闲人”的身份,并找到了“闲人”的人生价值。
人生的境遇,往往不是自己能控制的,自己能控制的就是,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很多时候,都是毫无目的的忙碌,此时,不妨做个“妨人”,让心闲下来,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欣赏一夜美好的月色。
苏轼简介
苏东坡(1037-1101),又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苏东坡的文学创作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被誉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苏东坡的人生信念可以用“乐观豁达,不畏艰难”来形容。尽管他一生遭遇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快乐。在遭遇困境时,他总是能够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以豁达的态度去化解人生的苦难。
苏东坡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他卓越的文学天赋和才华横溢的创作能力;其次是他不断努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再次是他广泛的人脉关系和卓越的社交能力;最后是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苏东坡能够在文学创作和政治生涯中取得巨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