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不厌百回读下一句
“旧书不厌百回读”这句话初看只是平淡的叙述,但细品,其中明显蕴含着深刻哲理。这句话说明了熟能生巧的根本,同时,这句诗也是苏东坡劝人读书的名句。
旧书不厌百回读下一句
旧书不厌百回读的下一句是“熟读深思子自知”。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宋代:苏轼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译文
早先宏远的抱负计划百不顺遂,惟有霜鬓来得如期。故乡的松柏都是我亲手栽种,树木长得就要合抱,归去又在何时?早知万事皆已命定,十年空自东奔西走岂不太痴?我与你谁得谁失没法计算,临别只有长长叹气。
注释
1、安惇(dūn):人名
2、失解:参加贡举考试未中。因此“失解西归”的意思是考试没过(可以理解为现在中高考没考上)向西回老家
3、百:古代数词多为非特指某个数字,而是大约,所以“百”可以理解为很多,这里结合后面,“百回读”翻译为反复诵读
4、子:代词,这里指“你”
5、他年:将来某一年
6、栖迟:原指原地栖息(休息)迟步(慢慢地走),这里是说仕途不顺
7、昔:从前,过去
8、朅(qiè):离开
9、谬(miù):荒唐的
10、遂:顺心,称意
11、拱:两手相合,环绕
12、嗟(jiē)咨(zī):感慨长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句的赏析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两句,是诗人劝慰安敦的话,希望他不要太在意考试的成败,而应该回家安心读书,先贤的典籍中蕴藏着的无穷学问,“熟读深思”自能领悟。这两句诗,历来被看作是读书治学的重要门径,它包含了两种读书方法:一种是熟读,一种是深思。熟读,就是反复阅读,特别是对经典著作,应当“不厌百回读”,反复诵读,融会贯通,便能“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其次,熟读还必须与深思结合起来。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的境地。所以,读书不可急于求成,要静下心来“熟读深思”,方能理解经典的奥妙。
后来,由此演化成“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解析
其实苏轼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不仅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而且还差点送掉性命。但是越是无比失意的人生,越是可以磨练一个人的坚强意志。苏轼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便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他,也希望其少走弯路。
前四句先说明读书的方法及其重要性,作者认为,读过的旧书要重新一遍遍地诵读,读熟了就会明了其中的深意。但如果今日闲散游荡,将来就很难有所作为。
先生强调要百读不厌,同时还要熟读深思。只要一直这样努力,不仅可以获得读书的乐趣,而且能够积累很多知识,那么以后考取进士、进入仕途,就是顺理成章之事。
接下来的四句,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苏轼曾经在家里断掉一切不必要的交际应酬,在院子里著书立说之时也非常专注,就连那些奇花异草都没空去欣赏。后来他离开眉山之后,东游求学,便摒弃了曾经非常不认真的求学态度。
诗人告诫对方,学习需要专心,不可轻易地受到外界的影响,并说出了自己的切身体验。朅(qiè),离开的意思。“慕人爵、从儿嬉”的对比,表达诗人对仕途的向往,以及对不严谨学习态度的矫正,所以后来才成为一代大儒。
作者情绪似乎有些激动,不仅谈论学习,而且还引申到做人的道理。“狂谋谬算百不遂,唯有霜鬓来如期”,意思是说,有时候千谋万算,却事事成空,只有头上的白发如期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