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家作品

 > 

雨巷诗人是哪一位

雨巷诗人是哪一位

2024-04-07 09:58 262浏览

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评价中,《雨巷》一诗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音节优美,诗人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诗中表达了诗人在孤寂中的美好希望和理想。

雨巷诗人是哪一位

戴望舒(1905年11月5日-1950年2月28日),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因成名作《雨巷》而被称为“雨巷诗人”。

戴望舒为什么叫雨巷诗人?

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是因为他的代表作《雨巷》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首诗也成为了他个人的象征。

戴望舒的《雨巷》描绘了一个孤独的行人,在雨中的巷子里,寻找着一份未知的希望。诗中的“雨巷”和“丁香般的姑娘”,成为了孤独、失落和希望的象征,引发了读者深深的共鸣。这首诗的韵律优美,语言深沉,展现了戴望舒独特的诗歌风格和艺术才华。

全诗如下: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作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早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他因此诗而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本诗艺术精湛,大量运用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形成了循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把诗歌的音乐美发挥到极致。同时,诗歌又兼用了比兴寄托和象征的手法,将中国古典诗词中凄美的“丁香”意象、现实中悠长寂寥的雨巷和期待中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创造性地组接在一起,形成迷离朦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给人一种幽渺的美感。

这首诗歌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和层面来进行赏析。其一,从诗歌与作者的人生际遇关系角度来解读,则诗歌带有诗人的爱情印记。诗中所描绘的似真似幻的美丽“邂逅”,实乃“我”的一段爱情“白日梦”,使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我”对爱的追索与向往、憧憬与期待,以及因爱而生的痛苦莫名的希望、无奈和甜蜜的忧伤。因此,从爱情层面来解读,诗中的“我”可理解为一个爱情的感伤者;其二,从诗歌与其被写作的时代背景关系来分析,则诗歌所表现的恰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之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一时看不清前途,找不到出路而陷入了迷惘、彷徨之中的心境。他们寂寞、哀怨,但又充满朦胧的希望。因此,从时代社会层面来解读,诗中的“我”则可以被理解成一个时代的迷惘者;其三,从诗歌与读者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则本诗充满了浓烈的人生象征意味,“雨巷”象征着漫漫人生路,“我”则是人生的赶路人,那“丁香一样的姑娘”则是飘渺的希望或理想。诗中“我”寻觅求索(希望逢着姑娘)——与“姑娘”相逢(惊喜)——“姑娘”消失(失望、忧伤)——再度寻觅(希望姑娘飘过)过程正是人生寻寻觅觅,不断希望、失望复希望的隐喻。因此,从人生层面来解读,诗中的“我”可以理解成人生的求索者。这样一来,《雨巷》一诗便具有了多重意蕴,更耐人寻味。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拓展资料:

1、戴望舒的诗歌创作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象征和隐喻。

2、《雨巷》一诗发表于1927年,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3、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他的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戴望舒除了《雨巷》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代表作,如《乐园鸟》、《我的记忆》等。

5、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受到了他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戴望舒被誉为“雨巷诗人”,是因为他的代表作《雨巷》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首诗也成为了他个人的象征。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给中国现代诗歌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名家点评:

卞之琳在《戴望舒诗集序》中提到过这首诗,他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一种回荡的旋律和一种流畅的节奏,确乎在每节六行,各行长短不一,大体在一定间隔重复一个韵的七节诗里,贯彻始终。用惯了的意象和用滥了的词藻,却使这首诗的成功显得浅易、浮泛。”

上一篇:雨巷诗人是怎么来的 下一篇:苟利于国家生死以是谁说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