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历史典故

 > 

博文约礼的解释和出处

博文约礼的解释和出处

2024-04-17 15:33 273浏览

博文约礼的读音是bó wén yuē lǐ,它出自《论语》一文。博文、约礼是内外一体的,不能割裂开来,二者是相辅相成交互着往前走的。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个成语。

博文约礼的解释和出处:

解释: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处:《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博文约礼怎么理解?

“博”即“广博,大范围”,可以理解为广博的学习。“文”,《说文解字》里说“文,错画也,象交文”,本意是“物体表面交错的花纹”,这里不仅仅指“文章”或者诗书礼乐、典章制度等,也可以理解为世间万事万物的外在具体表现形式。“博学于文”即多闻、多见、多识,指广泛地学习吸收各种知识见闻。“约”是由繁入简、归纳提纯的意思。“礼”是“天理之节文”,是天理在人世间秩序的彰显和天理的载体。天理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在载体上有所呈现。礼节礼貌都是理顺天理秩序的,依从天理在伦理上的表现就是礼(理)。“约之以礼”就是把所博习的内容化繁为简,融入个体心性的修炼,聚焦到“礼(理)”上。

“文”和“理(礼)”本质上是一回事。“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彰显出来能看得见的是“文”,内在看不见的是“理”。譬如树木的年轮。树木横切面,分布着一圈圈疏密不均、宽窄不同的同心圆,我们称之为年轮。不同树种、树龄和生长条件,会造就不同的年轮。外边看得到的同心圆是“文”,造就不同年轮后边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就是“理”。

“博学于文”是为学日增的事,通过学习,明白天理在世间万物上表现形式的千差万别,知其然,闻见日多、识见日广。“约之以礼”是为道日损的事。懂得天理究竟是什么、在不同载体上是如何运作的,知其所以然,然后再回到自己的生命上来,复归天命之性的本体,行止合道循理,就是“约之以礼”。只注重博文,很容易陷入“懂得一堆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拧巴人生。只注重约礼,就很难有足够的阅历,难免见识浅陋,最终沦为“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百无一用的书生。“博文约礼”是为了洞悉事情背后的义理。只有内外合一持续用功,才能掌握大道的运行规律,与道越来越契合。

博文、约礼是内外一体的,不能割裂开来,二者是相辅相成交互着往前走的。博文的每一刻正是约礼的每一刻,随时博文,随时就在约礼。就像人吃东西一样,在食物入口往下走的时候,就开始消化吸收了。不是一顿饭统一吃完之后,摁下开关食物才开始消化吸收。只不过有的东西好消化,有的东西难消化。有些东西先吸收,有些东西后吸收。博文就好比吃进嘴里的各种食物,食物种类越多,营养越全面。约礼就是食物入口后,吸收营养以滋养我们的身体。修心性之学,也是同样的道理。博文提供素材和原材料,约礼吸收营养以滋养我们的心。

博文约礼的出处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成书于战国前期,现目前存世的通行本有二十篇共四百九十二章,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为“四书五经”。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主要思想有三个。

即: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博文约礼的启示:

博文约礼,对现代教育的启发很多。

一是知识要想达到广,必须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

二是知识要想达到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思的能力,改变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三是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设定上,内求于仁,外求于礼,博学多识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力行成仁,力行成礼。所谓知书达礼,也就是说如果说博学是一种知识输入,而约礼则是一种输出,是知识转化的成果。在一定意义上,也包含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上一篇:一曝十寒的释义及出处 下一篇:一以贯之的出处和解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