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去感恩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去感恩

2022-05-18 08:23 366浏览

目录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去感恩

教育孩子学会去感恩是为了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让孩子在生活中心存感激,获得更好的发展。“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去感恩”我认为首先父母=要做好榜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去感恩

1.父母要起表率作用

孩子好动、好模仿、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父母的一言一行,在有意无意中孩子都会看在眼里,慢慢地记到心里,并逐渐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

因此,作为父母,在对孩子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秉持“以身作则”的原则,做好感恩的表率。不仅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怀感恩之心,用感恩的眼睛看待周围一切,还要用自己的爱引导孩子、感染孩子。

2.让孩子在对比中学会感恩

父母可以带孩子到孤儿院或伤残医院参观,可以鼓励、组织孩子与贫困地区的孩子结对交友等,让孩子在对比中体会过去不懂得、不在意因而也不会珍惜的东西,改变孩子的冷漠,从而引发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3.教育孩子感恩父母

作为家长,首先要教育孩子感恩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是父母给予了他的生命,让他来到这个世界,同样,也是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下,让他得以健康的成长。

作为家长要在孩子面前做出表率,在节假日时,带着孩子一起买上礼物回到自己的父母家看望父母,孝敬父母,通过家长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感恩自己的家人。

为什么要教育孩子学会去感恩

1.感恩是一个人与他人建立关系、和谐相处、遇到贵人帮助的金钥匙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通常人际关系都会比较好。试想一下,自己做的一点好事,都能够被对方看见,被对方欣赏,谁不愿意和这样的人交往呢?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生命中遇到贵人帮助,其实贵人帮助也是有前提的,每个人都希望帮助一个知恩图报的人,而不是用到你的时候甜言蜜语,用不到你的时候连一个正脸都不想给你的人。

2.感恩可以提升一个人的主观幸福感

根据感恩的拓宽建构理论,感恩能够拓宽个体对社会的感知,使个体能够更好的感受到社会中积极的一面,并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由此,就能使个体感受到更强烈的主观幸福感。

另一方面,感恩提高了个体解决一系列负面情绪或事件的能力,这些改变提高了个体的主观幸福。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过一项研究显示:懂得感恩的人罹患抑郁和焦虑的概率更低。

如何教育孩子有感恩之心

感恩是社会发展一直存在的文明现象,生活中我们听到一声“谢谢”,付出得到回报的时候,是不是非常开心?同样的,孩子学习感恩之后,付出和回报的时候也都会非常开心。那么如何教育孩子有感恩之心?

如何教育孩子有感恩之心

1.让孩子在帮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

懂得帮助别人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一天,女儿放学回来跟我说:“妈妈,我们学校有一个同学得了白血病,我可以捐些钱帮助他治病吗?”我微笑着对孩子说:“你把自己存钱罐里的钱都捐给他吧,你真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孩子得到了我的鼓励和支持。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有人要帮助,她都会尽全力帮助别人,连老师都夸奖她是一个小小的慈善家。

2.让孩子懂得珍惜他人的付出

感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就要将这种美好反馈给他人,反馈给社会,我们也用同样的情感和姿态对待这个世界。这就是推己及人、换位思考。

珍惜他人的付出,同时也深刻理解自己的回馈非常重要,它能够让社会氛围越来越美好。虽然一个人改变不了世界,但是世界的改变里一定有每个人的力量。

3.给孩子正确的情感教育

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多给孩子讲故事。特别是讲一些小动物和妈妈的故事。也可以同孩子做照顾小动物的游戏,让孩子当爸爸或妈妈,让他们体验当爸爸妈妈的不易和快乐!

虽然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但是思维和想象力决不低于成年人,慢慢地他们会从游戏中体悟到父母的不容易。

孩子有感恩之心的表现

1.珍视美好,怀念美好的点点滴滴

懂得感恩,让孩子们怀念过去的一切美好的人和事,同时对于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又多是记住它好的一面。懂得感恩导致心胸开阔,珍惜现在。

2.珍爱家庭,有社会责任感

感恩的一种结果就是希望自己所处的环境越来越美好,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为同学的进步而高兴,不愿意给班级添麻烦……都是感恩的表现。换句话说,懂得感恩就能激发奉献,创造美好。

3.孩子比较黏着父母

很多妈妈反应孩子很黏自己,有的时候当自己早上慌忙出门的时候,孩子却在那边不依不饶的拉着妈妈,不让妈妈离开。当孩子有这样行为出现的时候,妈妈可不要烦躁,这是孩子渴望多和你在一起的表现。

如何教育孩子感恩

感恩是一种文化素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恩是当今社会家长要教导孩子必须要具备的一种品格,因为懂得感恩的人不仅有会受更多的人喜爱,还有可能会帮助孩子往更高层次发展。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感恩呢?

如何教育孩子感恩

1.懂得感恩别人,也要懂得感恩自己

在教育孩子感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时候,还要教孩子学会感恩自己,感谢自己每天都踏踏实实的过好了一天,这样可以很好的改变孩子的心态,让孩子明白他们每天都在进步,每天多一点点的感恩。

2.让孩子学会知恩图报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应该教育孩子知恩图报,接受了别人的帮忙要想着加倍地回报别人,爱心是可以传递的。

3.让孩子从小事做起

教孩子不乱扔垃圾,让其知道环卫工人的艰辛;课堂上认真听讲,也是对老师的尊重;生活中节约一粒粮食,让其知道“粒粒皆辛苦”;平时不要乱花钱,告诉其父母挣钱不容易。

4.鼓励孩子多做家务

在家里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打扫卫生、洗刷碗筷,以及整理自己的房间、洗自己的衣服等等,让其从小有责任感,也能学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5.给孩子足够的爱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从小生活幸福的人,而想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父母在生活中用足够的爱包围孩子。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自己是被关爱的,是被父母重视的。也只有这样的孩子才会懂得用感恩的心对待他人。

教育孩子感恩的好处

1.使孩子更热爱生活

当孩子发现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在向自己发出善意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世界是美好的,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即使有人对自己做出了不友好的事情,他们也会不在乎。

2.亲子关系更亲密

亲子关系是最奇特并且不可分割的关系之一。孩子在生活能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系,并且懂得用自己的方式向对方发射爱意。双方之间的关系定不会出现剑拔弩张的情况,因为他们能够互相理解。

3.更受欢迎

别人给了小朋友一块糖果,被他牢牢地记在心里,等到自己有了好吃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拿去和小伙伴一起分享。试问这样的朋友有谁不喜欢呢?

从小就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们知道别人对自己的好不是理所当然的,总是会想尽办法回馈给别人,自然能够收割好人缘。

对于不懂感恩的孩子该如何教育

对于不懂感恩的孩子该如何教育?

1、培养优良品质

所有的良好习惯和优秀的品质,都是一点一滴在生活中积累出来的。父母需要从小对孩子进行良好品德的训练。父母既要通过一些故事等,来告知孩子具有良好品性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带着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去践行这些优良的品质,让孩子从中感知存在的价值。

2、传递正确价值

在孩子的生活当中,他们会接收到很多的信息,但是孩子因为年幼无知,所以对这些信息可能会缺乏分辨的能力,因而会照单接收。在此过程中,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就有可能影响孩子。作为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价值观的过滤器,及时尽到扶正的作用,帮助孩子屏蔽不良信息。

3、注重言传身教

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在家庭里面,要孝敬老人,尊敬长辈。在面对长辈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更加地谦卑,并且经常在孩子面前,去描述父母曾经对自己的谆谆教诲,表示出没有父母教育就没有自己的今天的感恩之心。在这些言传身教之下,孩子自然也会受到这些思想的熏陶。

4、注重家庭团结

一个良好的家庭,才能让孩子对于父母充满着感激,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对家庭充满着依赖。父母在相处的过程中,要牢记相濡以沫的相处原则。尤其是在发生矛盾的时候,不要用过于激烈的方式去解决纠纷,而是要有克制,给孩子树立起理性的良好形象。

孩子不懂感恩的原因:

1、父母缺乏引导

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他们除了独自去模仿人生之外,更需要家长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引导。但是家长在日常的教育中,只是强调父母一定会爱孩子,可对于孩子爱父母,缺乏必要的教育。甚至在孩子对父母表现出不礼貌不尊重的时候,根本没有进行制止,纵容孩子的不当行为,从而使得坏习惯养成。

2、父母过于溺爱

爱护自己的子女,是每一个父母的天性,但是在有些家庭,这种爱已经模糊了边界。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已经变成了溺爱。孩子的要求,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最最重要的事情,一定要给予满足才算作罢。孩子在溺爱之下,只知道不断地索取,也不体谅父母的辛苦。这种唯我独尊的思想,让孩子不知道感恩。

3、父母不良示范

当父母对子女表示出更多关怀的时候,他们对于周围的其他人,却总是表现出相对冷漠的态度。尤其是家对待家人的态度,更是直接影响到了孩子的人生观。现在的很多父母,当年都是独生子女,可以说也是被溺宠长大的一代,对于父母喜欢呼来唤去,缺乏尊重。这种不尊重,深深地影响了孩子。

做为父母如何教育自己孩子

很大程度上来说,父母的好坏,决定了原生家庭的质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一出生就能遇到一对好父母,但往往事与愿违。很多家长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眼中的“好父母”,但往往力不从心。

做为父母如何教育自己孩子?

1、和孩子一起建立规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建立规则很重要,但是孩子生活经验不丰富,自然不懂得那么多条条框框。教育孩子如果想要轻松一些,让孩子胡来那是不可能轻松的,做妈妈的一定要有原则。

2、让孩子多接触社会

除了日常在家里的教育外,家庭教育还可延伸至家门之外,父母可以带孩子多走出去,多到社会上或者大自然接触,这样有助孩子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会让孩子发现世界的美好,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的热情。

3、家长要以身作则,再去教育学生

学生家长如果本身就是优秀的人,那么学生本人也会变得优秀,因为在家长的影响下,他们潜移默化得就会变得优秀起来。因此,家长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这样才能将学生教育成优秀的人。

4、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

其实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所以,父母不要总是帮他把一切都安排好,有时候可以让孩子来给自己做选择,这样他们才知道,每个选择背后都代表着一份责任,他们才懂得如何选择和负责。孩子懂得选择后,妈妈就省心啦。

5、注意家庭氛围的和谐

孩子进入了叛逆期年龄的时候,也是家庭和谐氛围被打破的时候,双方总是对立的,父母还想像先前一样掌控孩子,而孩子想努力跳出父母的说教,甚至发展到严重的地步的时候,孩子会产生离家出走,不想回家的心理。

6、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和指责

每个人都喜欢被他人认可和肯定,所以作为家长,也应该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这样他们才会变得更加自信,久而久之,也会变得优秀起来!

7、认真思考孩子提出的要求,谨慎回应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匆忙答应而又反悔,会让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很恼火,更难信任家长。有些家长习惯性否定,再与孩子谈判,使孩子一开始就与家长对立。正确的做法是先告诉孩子我要认真考虑一下,然后再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来回应。

叛逆期孩子如何教育

孩子进入14岁左右的阶段,家长会发现“孩子突然像变了个人一样,真难管”,这也是诸多家长对孩子叛逆的共鸣。其实,家长不必太过于惊慌,这一切是孩子青春叛逆期到来的表现。在这一期间,原本很乖的孩子会出现许多问题,比如越来越不听话,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家长交换想法,做事也比较任性。孩子面对父母一天到晚的唠唠叨叨,会烦躁不安、心慌意乱。

叛逆期孩子如何教育:

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父母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

专家建议,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家长还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了解叛逆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1.寻求理解。初中的孩子,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

2.发展与幼稚并存。事实上,逆反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现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家长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孩子的这些特点,对待他们就更应避免简单粗暴,也不能用“哄骗”的方法来对待他们。

3.反抗性增强。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常常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这样一来,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与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好孩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孩子成才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家庭教育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实每个孩子的起点是不一样的。

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好孩子:

1、做好陪伴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帮助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优秀的孩子都是“陪”出来的,幸福的孩子都是“伴”出来的。父母的爱心、细心、耐心、精心陪伴,是孩子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养料和精神慰籍。过去,家长陪伴孩子大多是上辅导班,是写作业。现在“双减”之后,孩子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家长陪伴孩子的方式同过去也不一样了。家长可以陪孩子运动;陪孩子劳动;陪孩子看电影;陪孩子做游戏;陪孩子逛书店;陪孩子参观博物馆;陪孩子走进大自然;陪孩子欣赏天高云淡,流水潺潺;陪孩子感受碧波荡漾,层林尽染……这些陪伴,虽然不能帮助孩子直接获取分数,却能释放孩子的天性,愉悦孩子的身心,让孩子尽情地享受快乐的时光和幸福的童年。

2、做好榜样

如果说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教育,那么孩子的品性与德行的养成主要靠家庭教育。最好的教育莫过于示范,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且是永远的老师,必须在孩子的习惯养成、品德形成、情绪控制、心态调适、精神塑造、毅力锻造等方面,给予孩子及时的引导、开导和指导,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3、做好督促

“双减”后,减少书面家庭作业,但并不等于没有家庭作业。老师们通常会布置一些“口头作业”,比如:读读课文、背背古诗;还有一些“实践作业”,比如:做家务、做手工、做公益、做社会调查等。这些作业,富有弹性,难以量化,也很难逐一检查,靠的是学生的自律和自觉。但是对于中小学生,孩子的自律性和自觉性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完全培养出来,此时就需要家长的督促。在督促中,让孩子体验非书面作业的乐趣,完成相应的“弹性”作业;在督促中,让孩子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不自主到自主,让孩子的良好的自觉性日益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步形成。

4、做好共读

在学校,可以“师生共读”;在家里,需要“亲子共读”。孩子的阅读,是从“亲子共读”开始的。“亲子共读”,不仅是一种阅读方式,也是家长和孩子亲密相处的方式,更是家庭教育中一道曼妙的风景。在亲子共读中,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增进亲子感情;在亲子共读中,让同一个屋檐下的人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精神世界,共同的心灵密码;在亲子共读中,让孩子体验“岁月静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亲子共读中,让父母和孩子得以相互学习,互为促进,共同成长。

5、做好关注

家长的关注,不应该只关注孩子作业做没做完;孩子又考了多少分数;孩子在班上排多少名。除此之外,家长应该更多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状态、行为习惯和幸福感。我以为,孩子的成人永远比成才重要;孩子的成长永远比成功重要;孩子的快乐健康永远比分数和排名重要。大自然给不同的孩子赋予了不同的禀赋和特长,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考满分;也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上名校;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够成为科学家;也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够当名星。就像大自然为鱼儿提供水塘,为鸟儿提供树林,为骆驼提供沙漠一样。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既然他们生来独特,又何必非得按照统一的模式,按照唯一的分数标准,把他们培养成同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人呢?

6、提升自己

过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时为了图省事就掏些钱把孩子交给培训班。“双减”之后,学科培训班没有了,课后对孩子的教育,将回归到家庭,回归到家长,家长要更深入思考和学习科学培养孩子的方法。

上一篇:如何教育孩子孝顺父母尊重父母 下一篇:如何教育孩子尊重父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