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失败原因概括
赤壁之战以曹操失败而告终,曹军20余万(称80万)兵力对抗联军5万人马,然而曹军却“伤亡过半”,多为荆州降兵。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
赤壁之战失败原因概括
1、轻敌,没将刘备当对手
刘备与曹操最后一次推心置腹大抵就是青梅煮酒论英雄了,在这次谈话间,曹操根本没看出刘备将来有什么大出息。所以赤壁之战到来时,曹操根本就没当回事。也许刘备在曹操心中也有一定分量,但是曹操绝对不相信刘备能打倒自己。所以没有多加留意刘备的举动,这就是失败的前兆。
当然那时候的刘备确实还不成气候,一个连自身都难保的人,怎么能与当时意气风发的曹操相比较。但是刘备就是运气好,加上诸葛亮相助,就是赢得了这场不可能赢得战争。
2、自傲导致布局疏忽
赤壁之战,曹操是抱着暴发户的心态去的。本以为只是走个过场就可以轻松赢得冠军,可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意外的结局出现了。曹操为何这般傲气?主要是这两点使得曹操自信心爆棚。前面有荆州之战的胜利,曹操打刘表本就是以石击卵,可以轻松拿下。结果大兵压境之下,刘表病死,荆州内乱,曹操不战而胜。这样的胜利让曹操觉得攻打东吴和荆州一样轻而易举。
东吴当时的状况是主少国疑,内部不稳。加之东吴的军队也比不上曹操的大军,所以曹操是抱着挟胜威吓,不战而定的侥幸心态,这样就导致他在战略布局上出现了疏忽。骄傲使人落后,如果曹操能谨慎一些,也许就不会失败了。
3、急功近利导致赤壁之战失败
还记得曹操《龟虽寿》中这样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想要在自己还壮年的时候,一举拿下东吴,实现他统一乱世登顶称帝的宏愿。所以他才要主动功打赤壁。就当时的格局来看,如果曹操能先在荆州稳住根据地,西边是弱小的刘焉刘璋,东边同样是弱小的东吴。大兵压境之下,相信只要一纸诏书就能收复益州。这时再向东吴施加压力,东吴也只剩下投降的份儿。
只不过这些都需要长久的时间,曹操已经没有那个耐心去等待。因为当时的他已经年过六十,跟刘备孙权相比他已经老了。所以这时的曹操是急躁的。岁月不饶人,曹操虽有着过人的才智,可是天下终究是年轻人的。哪怕自己有雄厚的兵力,高超的谋略,也抵不过在岁月侵蚀下变得急功近利的心。也正是这几点原因导致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结局。
赤壁之战简介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此战中曹军伤亡过半,曹操回到江陵后,恐赤壁失利而使后方政权不稳,立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继续留守南郡(治所江陵),文聘守江夏,而后委任乐进守襄阳、满宠代理奋威,屯于当阳。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曹操生平简介
1、曹操,生于公元155年,卒于公元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号吉利,小子阿瞒,是沛国谯县人,东汉末期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且擅长写诗歌,在书法和音乐上也颇有修养,可以说文武双全。
2、曹操出生于宦官世家,是汉朝第二代国相曹参的后裔,年轻时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与学业,但机警聪慧且随机应变的能力比较强,热爱武艺,又喜欢兵法,几次为官又为各种原因返乡。
3、董卓废少帝而立献帝,独揽大权引起了众人的不满,曹操不愿与其合作,于是逃到陈留,合义兵讨伐董卓,自此,曹操开始了漫长的征战之路。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入驻洛阳,被封为司隶校尉,后又被封司空,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先后消灭了袁绍、吕布、刘表、马超以及韩遂等割据势力,又享福了匈奴、鲜卑等,将中国的北方一统,为日后曹魏的立国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4、公元220年,曹操还军洛阳,在洛阳病逝,死时六十六岁,死之前琉夏遗令,要求把自己葬在邺城西郊的高陵。同年十月,汉献帝刘协被迫禅位于曹操的儿子曹丕,曹丕登基为帝,改国号为魏,并追封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5、曹操在北方兴修水利,屯田,从而将军粮缺乏的问题解决了;唯才是用,打破了门第的束缚;勤俭节约,不好华丽,将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扭转,说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这是无可争议的。且曹操留下了《观沧海》等诗歌,对中国的文学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也有人说曹操为人奸诈,而曹操说过“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句话使得很多百姓都讨厌曹操,所以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