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入死出自哪里
《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出生入死出自哪里?
1、《道德经》中的篇目。
2、《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3、作者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字伯阳,又称 老聃,后人称其 为“老子”。汉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出生入死的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搓其主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出生入死的译文:
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生但自己走向死路的人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对生活执着过度了。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进入战场不会受到杀伤。犀牛对其无法施用它的角,老虎对其无法利用它的爪,兵器对其无法施用它的锋芒利刃。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不蹈死地。
出生入死的评析:
1、对于此章中“以其无死地”一句,庄子是这样解释的:“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隙,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
2、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这句话对老子的“以其无死地”是一个很好的注脚,只要人能够依照天道行事,那么外患就不能侵入其身,他就不会走向死亡的领域。
3、所以任继愈先生说:“老子看来,这个世界到处埋伏着危险,生命随时受到威胁。他主张处处小心,不要进入危险范围,只有无所作为,才最安全,最足以保全性命。”
4、(《老子新译》)老子生逢乱世,他看到人生危机四伏,生命安全随时随地受到威胁,因此他主张不要靠战争、抢夺来保护自己,不要以奢侈的生活方法来营养自己,而是清静无为、恪守“道”的原则,他不妄为,不伤害别人。
5、别人也找不到对他下手的机会,这就可以排除造成人们寿命短促的人为因素。老子以本章文字对人们进行劝说,希望人们能够做到少私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
出生入死的成语故事:
1、《 老子》第五十章是老子的人生论。讲保养生命的方法。老子反对统治者放纵七情六欲,极力追求物质享受,过奢修侈荒淫的生活,认为这是在死亡途径上向前走去。他主张人要避免危险,保卫身体。
2、老子说:人出现世上就是生,进入坟墓就是死。人有七情六欲,这十三项,就是七情加六欲,可以养生,也可以致死。生的途径是这十三条,死的途径也是这十三条。人的养生,一动就走向死地,也是这十三条。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养生的物质享受太丰厚了。这是损害生命,不是保持生命。善于保持生命的人,要避免危险,保卫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