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文范文

 >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出自哪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出自哪里

2024-04-24 17:34 598浏览

吴兢《贞观政要·任贤》中有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但这句话最早出自《旧唐书·魏征传》,是唐太宗李世民在悼念谋臣魏徵时说的。以下是详细介绍。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出自哪里

这话出自《旧唐书·魏征传》,一般认为这就是唐太宗的原创了。但唐太宗表示,这是改版,原创要从战国时期去寻找。

《旧唐书·魏徵传》中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李世民就曾把这三种镜子当做宝贝,用来防止犯错。可见,历史可以照见过去,同时也折射未来。

以铜为镜的典故

以铜为镜的历史典故,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是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的最高评价。

在唐超贞观十七年,敢于直谏的魏征死了,唐太宗非常的难过,他流着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段话是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评价,表示敢于直言的魏征,就是唐太宗对错的一面镜子。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用铜当做镜子,可以让衣服穿得端正。一个人用历史当做镜子,那么他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一个人当做镜子,那么就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在最会唐太宗还感叹,魏征去世之后,自己就少了一面好镜子。

这个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的典故,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可以说是李世民对魏征的最高评价了。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得上是个非常贤明的君主了,他善于听取大臣好的意见,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大臣魏徵是一个敢于感言其过的人,所以在他去世之后唐太宗非常的的伤心。

毕竟在古代时候,敢于直言皇帝过错的人,还是比较少的,所属人多皇帝都是讨好恭维。唐太宗作为一个鲜明的君主,自然希望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有什么错误能够得到及时纠正。敢于直言其错的魏征,可以说就是他对错的一面镜子,不会让他做了错事也不知道。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的哲理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是唐太宗在想念魏征时面对群臣所发出的感叹。意思是,用铜作镜子,可以让我们端正行为、表里如一。把人当作镜子来做参照,可以明白我们自己哪些事情该做,而哪些事情不能做。把历史当作镜子来借鉴,可以让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或朝代兴衰更替的经验和教训。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天资平庸,参加了七次科举考试才中了秀才。但他坚持每天反思,并且给自己订了个“日课册”,名之曰《过隙集》,“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

曾国藩的日课,就是坚持每日自我反省、自我修身,寻找自己的不足,持续改进。曾国藩的日课不是一天、一月、一年,而是三十年如一日。因此,他终大器晚成,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反省是一个人不断完善自我的最佳途径,一个人只有不断反省自我的不足,才能够在问题中不断进步。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在做事的时候持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那么,他就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缺陷,从而学会有技巧地扬长避短,将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同时,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自身,而我们也要时刻地更新自己的思维。

有人说反省是认识真理的高级方式。有人认为反省是一个把握绝对精神发展的辩证概念,认为反省是从联系中把握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本质的概念。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反省,就是对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心理感受,以及之前的行为,进行思考和整理,总结出来,以便今后做得更好。

所以,一个懂得反省的人,智力永远都在成长中,能力都在提升中,当然也会让周围的人越来越喜欢他。因为他拥有了人生中的大智慧。通过反省,我们将能够做到谦虚、宽容、大方、心态平和,懂得说话做事给别人留有余地,且富有自嘲精神等。

有了反省精神,我们的人生之路才会不断地延伸,而且越走越广阔。只有懂得反省的人,书籍、演讲等才会对他起作用,他才能从中受裨益和启发,犹如一个懂茶的人,能品出茶的淡雅清香一样。

一个不懂得反省的人,说什么书对他也没有作用。因为他没有吸收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反省。

魏征简介

魏徵,现作“魏征”(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上一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道理 下一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全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