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诗词大全

 > 

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哪里

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哪里

2023-11-14 09:02 296浏览

朝闻道,是论语中的名言,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作者仲弓,子游,子夏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全文加以润色。

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哪里?

1、《论语。里仁》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儒家的“道”,指的并不是道理,而是他们的政治理想—-“仁政”。而“闻”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知道或者明白。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有一段:“不求闻达于诸侯”,此中的“闻”与“朝闻道”中的“闻”,应是同样的意思。而且儒家学说所求的不是自己明白的私道,而是教化民众,实行仁政。

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解释:

1、《论语》这篇讲的是 里仁。‘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唯有仁者爱人,这就是他一辈子奔走呼号的政治理想。可见孔子对于诸侯能否采纳他的仁政很是看重。“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的这个‘闻’字,这里的闻指的是:出名 被统治者重用。

2、孔子刚说完“朝闻道,夕死可矣”似乎觉得还不能够说服众门人,于是接着说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道’字就出在这里。“士志于道”中的’道‘跟“朝闻道”是一样的意思 这里的 道 指的是政治理想即 仁政。

3、综合上述,我们可以 很容易的就知道“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意思说的是:如果在一个国家里,一个人早上能达成了一直坚持的理想。实施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仁政),那么他就算晚上死去那也是值得的。在这里绝对不能简简单单的把“闻道”二字看作等闲的“明白道理”那就未免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

朝闻道夕死可矣引言:

1、“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句话。《论语·里仁》的这一章在一些大学古代汉语教材(如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沈祥源主编的《古代汉语》等)中未作任何注释。

2、。不作解释,可能是编者认为这句话字面意思都不难理解。我们在给大学生讲授这一章时,先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对这一章的理解以作调查,发现学生基本上都这样解释这句话:“早上听到(或明白了)一个道理(或真理),晚上死了也可以(或行)。”

3、如果进一步问“明白了(或懂得了)一个道理(或真理)就可以去死,这值得吗?我们愿意这样做吗?”学生这才意识到这样的理解是不合情理的。一个人一生要明白的道理实在是太多了,如果明白一个就去死,那不知要死多少回。

4、同时明白了道理不是为了去死,而是为了更好地去做事。这句话杨伯峻《论语译注》也未作词语注释,只是译为:“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这跟一般人的理解基本上一致。

5、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都有些想当然,细究起来又发现这样理解不合事理逻辑,本来是一句内涵丰富深刻的名言,这么一理解反而索然无味了。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对这句话的内涵作进一步的探索。

道的解释:

1、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中“道”的第二个义项是“到达某种道德标准或思想标准的途径” ,其书证即为“朝闻道,夕死可矣。”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孔子的道德标准,什么是“仁”,如何才能达到“仁”在《论语》一书中讲得很清楚,孔子甘愿为“仁”去“死”,决不会是为找到达到“仁”的途径去“死”。

2、把“道”理解为“到达某种道德标准或思想标准的途径”,是讲不通的。《十三经注疏》 把“道”解释为“好的政治局面”(即“有道”)。

3、《十三经注疏》中“朝闻道,夕死可矣”一章注为:“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疏为:“此章疾世无道也。设若早朝闻世有道,暮夕而死可无恨矣。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也。”这 一理解应该说是合乎历史的,其中“死”不作“为动用法”讲。

4、从《左传》、《史记》对孔子的记载以及《论语》一书中孔子的言行可知,孔子一生席不暇暖,周游列国,不为做官,旨在行道。但是当时没有哪一个国君能够真正实行孔子的政治主张,他的“仁”的思想学说得不到统治者的贯彻执行、治国理想得不到实现,这是孔子一生最大的遗憾。

上一篇:游刃有余的故事 下一篇:烽火戏诸侯出自哪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