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的作者是谁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史书。作者陈寿,字承祚,西晋史学家。晋灭吴后,陈寿开始整理三国史事,著《魏书》、《蜀书》、《吴书》共六十五卷。
三国志的作者是谁?
1、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2、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
3、太康元年(280年),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三国志的突出优点:
1、体例创新
在陈寿之前,司马迁的《史记》贯穿古今,是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班固的《汉书》,则是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如何为同时并立的三国修史,是陈寿面临的新问题,于是他另辟蹊径,分作《魏书》、《蜀书》、《吴书》为三国各自修史,然后合为一书,总其名为《三国志》,非常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这充分显示了陈寿的史才,同时也使《三国志》成为“二十四史”中别具一格的史书。
2、承上启下,颇费苦心
陈寿修《三国志》,眼光未局限于三国,而是上接汉末,为董卓、袁绍、袁术、吕布等人立传。这是很有见地的作法,因为讲三国的历史离不开汉末的历史,离不开当时的这些风云人物。
陈寿修《三国志》是在吴平之后,大体上是当代人修当代史。西晋统治者司马氏是取代曹魏登上帝位的,只有承认曹魏的正统地位,才可以证明取代者司马氏的正统。因此,陈寿虽分为魏、蜀、吴三国修史,但以《魏书》为主,即所谓以魏为正统。
魏的君主依帝王例立本纪,蜀、吴的君主则降低一格,分别立传。另外,在遣词用字、人物的称谓上也体现出这种区别,如称曹魏君主为帝,蜀君主称先主、后主,吴则称吴主或径称其名等。以魏为正统,是陈寿颇受非议的地方,但这却是陈寿的无奈之举。
而实际上从修史体例来说,他是将蜀、吴二国当作与魏并列的王朝来处理的,蜀、吴二国君主的传记,都是以本纪的体例来写的,即以编年为序来记述传主的言行事迹,并以此为纲来记述一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重大事件。这些都说明了陈寿的苦心。
3、剪裁得当,坚持以求实的态度修史
陈寿修《三国志》,可供他选用参考的资料,有魏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吴韦昭的《吴书》等,还有他自己掌握的蜀国资料。他在史料的选用取舍上非常用心,皆再三审慎斟酌后才予采用。清代学者赵翼在批评陈寿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剪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也”,并列举大量例证说明他在资料选用上的剪裁得当。
4、叙事生动简洁
如果与《史记》那样的极品相比,《三国志》整体上的文采确是略逊一筹,然而在具体章节上,却不乏精彩的描写。比如赤壁之战,陈寿将相关史料分别放在《魏书·武帝纪》、《蜀书·先主传》、《蜀书·诸葛亮传》、《吴书·吴主传》、《吴书·周瑜传》、《吴书·鲁肃传》等几个纪传中,通过各有侧重的描写,把赤壁之战渲染得有声有色,尤其其中吴蜀双方、各自的君臣之间的对话,非常传神。
所以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对于这段历史,基本采用了《三国志》的记述,有些地方如《蜀书·诸葛亮传》所载诸葛亮与孙权的对话,几乎全文照录,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陈寿文字功夫的精到。又他在纪传后面的评论,不仅颇具文采,而且大都贴切公允,寓意深刻,堪称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