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史学热点

 > 

年年岁岁花相似作者是谁

年年岁岁花相似作者是谁

2023-08-31 16:39 692浏览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常用来形容青春年华转瞬即逝,时光荏苒的感慨。这句诗经常被人引用在文章里,你知道作者是谁吗?

年年岁岁花相似作者是谁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诗出自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

《代悲白头翁》全诗如下: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白话译文:

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飘转,飞来飞去,不知落入了谁家?  

洛阳女子有着娇艳的容颜,独坐院中,看着零落的桃李花而长声叹息。 

今年我在这里看着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颜色衰减,明年花开时节不知又有谁还能看见那繁花似锦的胜况? 

世事变幻无常,已经看见了俊秀挺拔的松柏被摧残砍伐作为柴薪,又听说那桑田几度变成了汪洋大海。 

故人现在已经不再悲叹洛阳城东凋零的桃李花了,而今人却依旧对着随风飘零的落花而伤怀。 

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 

转告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红颜少年,应该怜悯这位已是半死之人的白头老翁。 

如今他白发苍苍,真是可怜,然而他从前亦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红颜美少年。 

这白头老翁当年曾与公子王孙寻欢作乐于芳树之下,吟赏清歌妙舞于落花之前。 

亦曾像东汉光禄勋马防那样以锦绣装饰池台,又如贵戚梁冀在府第楼阁中到处涂画云气神仙。 

白头老翁如今一朝卧病在床,便无人理睬,往昔的三春行乐、清歌妙舞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 

而美人的青春娇颜同样又能保持几时?须臾之间,已是鹤发蓬乱,雪白如丝了。

只见那古往今来的歌舞之地,剩下的只有黄昏的鸟雀在空自悲啼。

赏析: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总结全篇意旨。在前后的过渡,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日。诗人把红颜女子和白头老翁的具体命运加以典型化,表现出这是一大群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运,因而提出应该同病相怜,具有“醒世”的作用。

诗的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但经过刘希夷的再创作,更为概括典型。作为前半的结语,“年年岁岁”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

结合后半写白头老翁的遭遇,可以体会到,诗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对比,而用泛指名词“人”和“花”对比,不仅是由于七言诗字数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怜人,其中也包括了诗人自己。也许,因此产生了不少关于这诗的附会传说。如《大唐新语》、《本事诗》所云:诗人自己也觉得这两句诗是一种不祥的预兆,即所谓“诗谶”,一年后,诗人果然被害。这类无稽之谈的产生与流传,既反映人们爱惜诗人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也表明这诗情调也过于伤感了。

背景:

刘希夷,又名庭芝,颍川人。唐上元二年的进士,是宋之问的外甥。(即写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宋之问)关于这对甥舅,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刘希夷写作《代悲白头翁》后,宋之问看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联,极为喜爱,知道这首诗还未流传出去,就向外甥刘希夷要这一联,用入他自己的诗中。刘希夷当时答应了,后又反悔,因而泄露了这一事情,令舅舅宋之问出丑。宋之问大怒,叫人用土袋压死了刘希夷,当时刘希夷还不到三十岁。这是唐人小说中记载的一段故事,真假不可考。但这首《代悲白头翁》确实写得好,以至于后世许多文人都会从中摘取几句化为己用,包括曹雪芹写《红楼梦》,小说中林黛玉作《葬花词》还用了好几句。

诗题中的“代”字,即代替。“代悲白头翁”,即代别人悲叹白头翁。

上一篇:抱朴子作者是谁 下一篇:洛神赋图作者是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