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作者是谁
《洛神赋》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幅卷轴画,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化作。《洛神赋》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你知道其作者是谁吗?
洛神赋图作者是谁
洛神赋图的作者是顾恺之。
《洛神赋图》简介:
东晋画家顾恺之作品《洛神赋图》,以曹植的《洛神赋》为创作原型,用绘画表现了曹植与洛神之间纯洁感人的爱情故事,是中国美术史上首幅为文学作品而创作的绘画,画面奇幻而绚丽,情节真切而感人,充满了飘逸浪漫、诗意浓郁的氛围。
《洛神赋图》的构图基本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特色,采用了连续多幅画面表现一个完整情节的手法,类似于当代的连环画,所不同的是,我们今天的连环画讲述一个故事多为一幅一幅的画,因为发生在不同的时空中。我们知道如果将不同地点和时间发生的故事放置在同一幅画中,似乎难度比较大,但《洛神赋图》却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将不同情节置于同一画卷,洛神和曹植在一个完整的画面的不同场景中反复出现,以山石、林木及河水等背景,将画面分隔成不同情节,使画面既分隔又相连接。画面和谐统一,丝毫看不出连环画式的分段描写的迹象。
在技法上,《洛神赋图》中的山石树木风格古拙,结构简单,状物扁平。一座座山峰排列的状态,像金花装饰的犀角梳子,即所谓“群峰之势,若铀饰犀栉”。但水势、水态、水性却用线条表现得千变万化。
《洛神赋图》表现出对女性美的颂扬,在此图中,作者企图摆脱前人在人物故事画方面近乎图解性质的倾向,而要求表现人物的表情和性格,表现自然的优美和生气。由此可见绘画的功能已经由“图解”向审美转变,为后代的艺术家们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顾恺之《洛神赋图》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洛神赋图》在布局上采用了连续多幅画面表现一个完整情节的手法,类似于当代的连环画,在构图上运用了卷轴的形式,便于阅览,完整且统一。《洛神赋图》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绘画始祖”。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型、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整幅绘画作品诗意的处理是重中之重。在绘画中顾恺之把表现对象神韵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从而把绘画境界提到一个新水平,使得汉代绘画重动态、重外形生动的情况发生质变,转向重内心、重神韵。
这幅画的重要意义是它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传统,而不是沿袭和改良某种旧传统,它的主题不再是歌颂女性的道德,而是通过他们的美丽容貌来抒发作者的情怀。中国古代,尤其晋唐之前,美术品主要是实用的,并非纯粹的欣赏品。换句话说,绝大多数现存早期美术作品,无论是墓室壁画、帛画还是陵墓雕塑,在当时不是供人观赏,而是有明确实际功用的。
汉唐时代大量的历史故事、先烈功臣像、孝子列女之类作品,目的全在“成教化,助人伦”,而非用来消闲欣赏的。那时也有作为审美功用的作品,但大都没有留传下来,留传至今的《洛神赋图》,就显得格外珍贵。只有《洛神赋图》创作出了对女性的一种美的表现和颂扬,在此图中,作者企图摆脱前人在人物故事画方面近乎图解性质的倾向,而要求表现人物的表情和性格,表现自然的优美和生气。
由此可见绘画的功能已经由“图解”向审美转变。为后代的艺术家们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顾恺之简介:
顾恺之,(348—409)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顾恺之的主要绘画作品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斫琴图》等。除了绘画,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颇有成就,他提出传了神论、迁想妙得、以形守神等等观点。顾恺之的绘画以及其理论,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存顾恺之的画论仅剩三篇,分别为《魏晋胜流画赞》、《论画》以及《画云台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