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则问不能则学的作者是谁
原句应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是许多人奉为人生哲理的名言,你知道这句话出自谁之手吗?这句话的意思又是什么?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的作者是谁
摘自先秦荀子的《荀子·非十二子》
解释:不知道的就要问,不会做的就要学,即使能做也要谦让,这样才能成为有德行的人。
荀子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 -约公元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论”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其思想和社会实践对战国末期社会政治和思想学术的发展,对中国古文化的传承,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世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
《荀子》中不得不知的十句经典语录:
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语出(战国)荀子《荀子·修身》。
路程即使很近,但如果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虽然很小,但不做就不能完成。
2、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语出(战国)荀子《荀子·修身》。
迩:近。道路虽然近,但是不走就无法到达;事情虽然小,但是不做就不能成功。
3、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语出(战国)荀子《荀子·荣辱》。对别人说善意的话,比给他穿件衣服还暖和;用恶语伤人,比矛戟刺得还要深。这句话说明言语既能给人带来愉悦,同时也能给人带来痛苦,切不可恶语伤人。
4、良贾不为折阅不市。
语出(战国)荀子《荀子·修身》。
精明的商人不会因为亏了本就不再做生意。
5、恶之者众,则危。
语出(战国)荀子《荀子·正论》
憎恶他的人多了,这个人就危险。
6、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语出(战国)荀子《荀子·荣辱》。
了解自己的人不埋怨别人,达观知命的人不埋怨上天对自己不公。此言有志之士不必怨天尤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自己奋发努力。
7、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语出(战国)荀子《荀子·非十二子》。
不懂就请教,不会就学习;即使能干也一定谦让,这样才算有道德。
8、先事虑事,先患虑患。
语出(战国)荀子《荀子·大略》
事情到来之前就应考虑好事情发生后怎么办,祸患到来之前就应考虑到应该如何预防。
9、遇君则修臣下之义,遇乡则修长幼之义,遇长则修子弟之义,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
语出(战国)荀子《荀子·非十二子》。
面对君主就奉行做臣子的道义,面对乡亲就讲求长幼之间的道德标准,面对父母兄长就遵行子弟的规矩,面对朋友就讲求礼节谦让的行为规范,面对地位卑贱而年纪又小的人就实行教导宽容的原则。
10、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
语出(战国)荀子《荀子·修身》。
遵守法度,而且尽力遵行的,是学士;意志坚定,而又亲身实践的,是君子;思虑敏捷而智慧又永不枯竭的,是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