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读书笔记

 > 

千里共婵娟一首完整的诗

千里共婵娟一首完整的诗

2023-09-16 15:59 370浏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可谓是千古绝唱,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中秋佳节挂在嘴边以表思念的名句。你知道这一句出自哪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的吗?

千里共婵娟一首完整的诗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作者:苏轼(宋代)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宋神宗熙宁九年,我通宵喝酒,直到大醉后作了此诗,同时怀念我的弟弟。

“从几时开始,明月普照人间?”我高举酒杯,询问着浩渺的苍天。“请告诉我,那蟾宫桂殿,今夜是何年何月?”我多想乘风飞归天边,却又怕仙宫碧空高悬,我这平凡的身躯禁不住天外凄寒。还是在月下起舞吧,让影儿随着我回旋,翩翩如尘世的神仙。

明月轻盈地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把银光洒满帷幔,帷幔中有人难眠。月亮呵,你不应该有什么愁恨,为什么总在人们分离时偏偏变圆?唉,人间有离合悲欢,月儿有阴晴圆缺,这些事自古就难以求全。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夜,月自然是主角,前人面对无限时空,一轮孤月,早已产生了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苏轼之问,陡然发之,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既然天上宫阙如此美好,当然会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转朱阁”,谓月光移照华美的楼阁;“低绮户,照无眠”,谓月光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朱阁”“绮户”,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这样就自然过渡到词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解读: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另一方面,作者自请离开朝廷,虽任密州太守,但其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但始终期待着有一天能乘风归去,再次展现自己的才能。而在此期间他只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兄弟好好的,一起等待光明的再现。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父为苏洵,弟为苏辙, 父子三人并称“三苏”。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上一篇:杜荀鹤三首最著名的诗 下一篇:鲁迅自嘲全诗是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