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省会是哪里
在江西省内,南昌的省会地位很难被撼动。南昌的城市规模较大,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南昌从西汉开始,除了东晋南朝设立的江州治所在九江,其他时期南昌都是江西辖区内的治所。
江西的省会是哪里
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
南昌市简介
南昌市,简称“洪”或“昌”,古称豫章、洪都,江西省辖地级市、省会、Ⅰ型大城市,二线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截至2021年,全市下辖6个区、3个县,总面积7195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南昌市常住人口为653.81万人。
南昌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西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鄱阳湖西南岸,介于东经115°27‘—116°35’、北纬28°10‘—29°11’之间,全境以鄱阳湖平原为主,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昌有“粤户闽庭,吴头楚尾”、“襟三江而带五湖”之称,“控蛮荆而引瓯越”之地,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曾荣获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球十大动感都会、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
南昌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昌大南疆、南方昌盛”而得名,“初唐四杰”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称其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南唐时期南昌府称为“南都”;民国十六年(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在此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支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着名的革命英雄城市,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南昌制造了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批海防导弹、第一辆摩托车、拖拉机,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中心、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源地。
2022年,南昌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03.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1031元。
历史沿革
南昌地处长江以南,水陆交通发达,形势险要,自古有“襟三江而带五湖”之称。南昌先后有豫章(汉)、洪都(隋唐)等称谓,是历代县治、郡府、州治所在地,向来繁荣昌盛。
南昌是一座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境内的安义曾出土过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
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有人在此生产生活。至三千年前的南昌当时的土着居民有“三苗”之称,三苗为炎帝神农氏后裔。三苗时期南昌北至艾溪湖,南至青云谱,这一弧形地带形成了古代南昌居民的聚集区。
《禹贡》属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南昌地处吴、楚交界,吴楚相争多在于此。《左传》记载:昭公七年(前553年),楚令尹子荡伐吴师于豫章。战国时期,南昌先民已掌握熔铁、铸铁技术和使用耐火材料等先进工艺。
秦属九江郡,浔阳,郡治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据《汉书》记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在垓下打败项羽之后,派大将灌婴率兵平定江南“吴、豫章、会稽郡”。灌婴平定豫章后,立即设官置县,首立南昌县为豫章郡之附郭,取吉祥之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为县名,颖阴侯灌婴奉命驻军当地,修筑“灌城”,次年修筑城池,城址在今南昌火车站东南约4千米的黄城寺,城周长十里八十四步,称为“灌婴城”,开创南昌建城史。
三国时为东吴豫章郡。晋元康初年(291年),置江州(今江西九江),后移治浔阳(今江西九江)。两晋及南朝时为豫章郡、豫章国。这一时期,伴随着中原文化南渡,南昌城得到了很大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版图上的重要城市随着东晋经济的发展,在城的西北隅另筑新城(即今旧城区)。
隋开皇九年(589年)罢郡置洪州,607年(大业三年)复为豫章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平定地方割据势力林士弘,复为洪州,设总管府。武德八年(625年),改为都督府。贞观初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江南西道,天宝元年(742年)改洪州为豫章郡,至德元年(756年)避唐代宗名讳,豫章郡更名为章郡,乾元元年(758年)再称洪州。建中年间(780-783年),置江南西道观察使。咸通六年(865年),升为镇南军节度使。唐朝中后期又先后改为都督府、江南西道。唐代洪州已成为江南一大都会,尤以造船、造纸、印刷、纺织、兵器、金、银、铜器制造较突出。洪州窑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所烧制的青瓷远销海内外,质地优良,也是皇家贡品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六大名窑之一。
五代十国时期,南昌的经济与战略地位愈加凸显,南唐中主李璟于交泰元年(959年)升洪州为南昌府,并于961年(宋建隆二年)将都城从江宁迁往南昌,号“南都”。
宋开宝八年(975年)复名洪州,天禧四年(1020年)属江南西路。天圣八年(1030年),江南西路的治所设在南昌。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继位前曾封建王于此地,故升隆兴府。北宋年间,洪州已成为全国五大造船基地之一;城区面积达14~16平方公里,设16个城门,是历史上南昌古城最大时期。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隆兴路,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更名龙兴路,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改为洪都府,次年更名南昌府。元称隆兴路,后又改为龙兴路。是含现江西、广东在内的江西行省治所,为全国最重要的十路之一。
明洪武三年(1370年)南昌、新建2县同城而治,直到清末。
民国二年(1913年)设赣东道。[75]民国三年(1914年)为豫章道。民国二十五年(1926年)北伐军攻克南昌后开始设市。撤道,析南昌、新建县治置南昌市,由省直辖。南昌成为了中华民国军事首都、民国第二首都。民国十九年(1930年)毛泽东、朱德率红军部队向南昌方向进攻驻扎在今新建区西山镇西山万寿宫附近,后佯攻南昌牛行车站一会儿向国民党军进行“八一示威”后,便撤退。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南昌会战失败后日本占领南昌,由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管辖。设立南昌、新建(西山)县属南昌市。(注:今天在当时南昌县属新建县管辖)。
1949年5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昌,南昌成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江西省直辖市、江西省人民政府驻地[2]。
江西算不算江南
从地理角度上来看
江南,即长江以南,多指长江中下游南岸区域。按照这一论调,位于江苏的扬州(包括泰州)因为地处长江以北,就要被划出江南范围了。而扬州这座“比江南还江南”的城市,杜牧曾到此写下“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诗句,将扬州紧紧与江南文化绑在了一起。显然,单纯通过地理来划分江南,并不合适。
在我看来,江南不仅是一个基础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文化、历史意象。因此,并非长江以南的地区都叫江南地区,也并不是说长江以北的城市就肯定不是江南城市。
气象学家眼里,江南都是有梅雨的地方
江南降水充沛、温暖湿润;水,是江南的灵魂。这里四季分明,适合耕作,也更宜居。根据中国气象网发布的《中国气象产品地理分区》中提到,江南各地在气候上有一个共同特征——梅雨。
于是气象学家把江南区域扩大到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和福建北部(从南岭向东延伸)等地,江南地区并不完全遵循省界的划分。因此从气象学角度,江西属于江南。
从各朝各代的行政区划来看,江南是个动态区域
自古以来,“江南”的范围经历了从西到东、从小到大再到小的变化。
秦汉时期的江南,是一个模糊宽泛的概念;大致在洞庭湖、长江中游南北的湖南、湖北一带。如果细分秦汉,汉朝时,江西省已经被列入了江南范围。到了唐朝初期,江南道这个行政区划出现,当时唐代各地被分为十道,江南道为其中之一。范围也在东移中开始扩大,覆盖江苏省、安徽省长江以南地区、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重庆东部等地。
唐中期,玄宗将江南道拆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西道的范围包括今江西省,湖南省东部、皖南。也就是说从汉至唐的千余年里,无论江南的范围怎么变,江西一直位于江南地区。
这也就顺其自然地解释了,为什么江西的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江西的武功山、庐山同时位列江南三大名山;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华林书院、鹅湖书院位列江南四大书院;还有江西的九江为江南四大米市之一。在唐至两宋,江西迎来了空前的繁荣,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
宋元至明清,江南的范围急剧收缩。宋朝时便仅限于苏南、上海、浙江;到了明朝更只剩太湖周围那一小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连年战争和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以吴越文化为代表的江浙地区,渐渐成了江南的代名词。
曾有学者提出了“八府一州说”来界定南宋以后江南具体的位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即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润州(镇江)府、江宁府、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以及从苏州府划出的太仓州。后来加入了明州(宁波)府、绍兴府,成为“江南十府”。甚至有人以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相近,又加入了扬州、南通与徽州,组成了“江南十二府”。
无论是八府、十府或是十二府,基本奠定了如今以太湖平原为核心的“狭义江南”范围。这也是为什么“江西是否属于江南”会产生争议,终究还是历史着眼点宽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