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产生的条件:一是要有发声体; 二是发声的物体要振动。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
2、声音是一种压力波,当演奏乐器、拍打一扇门或者敲击桌面时,振动会引起介质—空气分子有节奏的振动,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变化,形成疏密相间的纵波,产生了声波。
3、声音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作为一种波,频率在20 Hz~20 kHz之间的声音是可以被人耳识别的。
声音的特性:
响度、音调、音色是乐音的三个主要特征。
响度:人主观上感觉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由“振幅”和人离声源的距离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人和声源的距离越小,响度越大。计量单位是分贝。
音调: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计量单位是赫兹,人耳听觉范围20~20000Hz。20Hz以下称为次声波,20000Hz以上称为超声波。
音色:又称音品,波形决定了声音的音色。声音因不同物体材料的特性而具有不同特性,音色本身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波形是把这个抽象直观的表现。音色不同,波形则不同。不同的音色,通过波形,完全可以分辨的。
声音的传播:
1、形式: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被称为声波。
2、条件: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气体、固体、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3、速度:
与介质和温度有关。介质中传播速度:金属>固体>液体>空气。
4、反射:
(1)概念:
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称为声音的反射。
(2)回声:
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再次被我们听到就形成了回声。
(3)应用:
海底的深度、河流的宽度以及回声定位(仿生蝙蝠。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超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传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拓展延伸——噪声
1、概念
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但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危害
①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声音不超过90分贝——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②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声音不超过70分贝——70分贝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③为保证睡眠和休息,应控制声音不超过50分贝,30—40分贝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④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分贝的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会完全失去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