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素是怎么产生的
叶绿素是叶绿体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的一种物质,叶绿体因含有叶绿素而呈现出绿色,存在于植物、藻类和一些细菌中的色素,它在光合作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叶绿素是怎么产生的
绿色植物是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及矿物质来为自己制造食物,整个过程名为“光合作用”,而所需的阳光则被叶子内的绿色物质吸收,这一种物质就是叶绿素。
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与光合强度密切相关。叶色深绿、叶绿素含量高的叶片,其光合强度明显高于叶色浅、叶绿素含量低的叶片,有时相差达2-3倍。
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温度、水分、矿质元素、氧气供应状况密切相关:
1、光照
光是叶绿体发育和叶绿素合成必不可少的条件。绿叶无光下变黄,黄叶再置于光下变绿。植物叶片只有依靠光才能生成叶绿素,转变为绿色。可见光光照都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叶绿素从光中吸收能量,然后能量被用来将二氧化碳转变为碳水化合物。植物在缺光条件下,影响叶绿素合成而使叶子变黄的现象,称为“黄化现象”。
2、温度
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叶绿素的生物合成是一系列酶促反应,受温度影响。叶绿素形成的最低温度约2-4℃,最适温度约30℃,最高温度约40℃。温度过高、过低都会降低光合速率,抑制叶绿素形成,加速叶绿素的降解。秋天叶子变黄,与低温抑制叶绿素形成有关。
3、矿质元素
矿质元素对叶绿素的合成也有很大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矿质营养元素。氮和镁是组成叶绿素的成分,不可缺少。铁、锰、铜、锌等是叶绿素生物合成过程中某些酶的活化剂,具有催化功能,在叶绿素形成中起辅助作用。
因此,缺少这些元素时都会引起缺绿症,其中尤以氮的影响最大。叶色的深浅可作为衡量树体内营养元素水平高低的标志,如:缺氮则叶片黄绿,氮充足时,叶色深绿;缺镁,叶绿素难以形成或遭破坏,而表现出叶脉间失绿变黄。
4、氧气
叶绿素的合成过程是有氧呼吸作用,因此缺氧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光能过剩时,氧引起叶绿素的光氧化。
5、糖类
缺糖的叶片难以形成叶绿素,而将叶片放入糖液中,叶绿素迅速合成。
6、叶绿素形成和水有密切关系
叶片缺水,不但影响叶绿素生物合成,且与蛋白质合成受阻有关。缺水还促使原有叶绿素的加速分解,造成叶子变成黄褐色。严重缺水时,叶绿素合成减慢,降解加速,所以干旱时叶片呈黄褐色。此外,叶绿素的形成还受遗传因素控制。如水稻、玉米的白化苗以及花卉中的花叶不能合成叶绿素,有些病毒也能引起花叶病。
叶绿素的组成元素
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是一类含脂的色素家族,位于类囊体膜。叶绿素吸收大部分的红光和紫光但反射绿光,所以叶绿素呈现绿色,它在光合作用的光吸收中起核心作用。
叶绿素为镁卟啉化合物,包括叶绿素a、b、c、d、f以及原叶绿素和细菌叶绿素等。叶绿素不很稳定,光、酸、碱、氧、氧化剂等都会使其分解。酸性条件下,叶绿素分子很容易失去卟啉环中的镁成为去镁叶绿素。叶绿素有造血、提供维生素、解毒、抗病等多种用途。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活体叶绿素仪法、光声光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不过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还是分光光度法。
叶绿素的作用
1.抗氧化作用:叶绿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可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损伤。
2.免疫调节作用:叶绿素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并降低炎症反应。
3.抗癌作用:研究表明,叶绿素可能对某些类型的癌症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4.改善消化吸收:叶绿素可以促进肠道健康,并提高营养物质的吸收率。
5.减轻疲劳:叶绿素可以提高能量水平,增加耐力,缓解疲劳感。
叶绿素的发展史
“叶绿素”探索的故事要从1818年开始,法国药剂师、化学家彼里蒂埃和卡万图,首次发现叶绿素,并分别将其命名为“叶绿素”但没有确定它们是什么物质。
直到1915年,德国科学家威尔施泰特,终于捕捉到了“叶绿素”破击叶绿素结构研究,进入实质性进展。在这之前有很多科学家也在研究,英国化学教授辛克,他认为“叶绿素”是一种混合物,不是纯净的化合物。
1906年到1913年间,德国化学家威尔斯塔特和他的助手斯托尔明确指出“叶绿素”不是单一均匀的物质。他利用了俄罗斯植物学家,茨维特创造的色层分离法,分离了“叶绿素”分子中的镁原子。
并成功应用于二战期间,美国军医将“叶绿素”与“青霉素”协同作用与伤员救治,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但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叶绿素”的方法。
1930时候,德国科学家汉斯。费歇尔,破解了“叶绿素”的分子结构,发现“叶绿素”分子结构与人体的红血球分子,结构上很相似,制造成了“人造血红素”。
直到1935年,欧洲化学家理查德发现“叶绿素”是绿色血液,和人体血液似乎是化学结构上的双胞胎。从此开启了“叶绿素”与人体血红细胞深一步的研究。
关键在1937年这段时间里,瑞士科学家卡勒,发现了植物里的天然色素,这一发现在19世纪40年代,让“叶绿素”作为色素原料,开始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工业领域,而且大多数具有营养保健功能。
自从1961年,卡尔文,揭示了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后,美国科学家伍德沃德于1965年,成功合成了“叶绿素”,科研人员正式开始“叶绿素”研究。历经4年,英国生物化学家米切尔,正式宣告生物体内能量的来源就是“叶绿素”。
1988年,德国科学家戴森霍弗、胡贝尔、米歇尔测定出“叶绿素”能够防治重大疾病,但还缺少人体排除毒素之类的辅助配合。但在1997年的时候,科学家博耶、沃克和斯科,研究出了ATP合成酶,为输出毒物、代谢废物,提供了条件。
但“叶绿素”的化学性质极不稳定,对光、温度和pH的变化非常敏感,所以,在加工与贮藏过程中,人们对有效的保存方法一直在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