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公式考点

 > 

披麻戴孝的由来典故

披麻戴孝的由来典故

2023-09-26 10:59 833浏览

披麻戴孝是丧服制度中的两个重要元素,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披麻戴孝对于表达对逝者的哀悼起到重要作用,你知道它的由来吗?

披麻戴孝的由来典故

商朝末年,三让王位的太伯从陕西歧山一路南下,最后定居于长江中下游的无锡梅里一带(今梅村)。那时的梅里,还属于“荆蛮之地”。太伯从俗而化,将中原地区礼仪制度、农耕文明引入江南,率江南百姓疏浚河湖,传授种桑养蚕,种麻织布。从此有了“话桑麻”这个词汇,后来泛指闲谈农事。并开凿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河,使原本蛮荒的江南得到第一次文明大跳跃。

在太伯公的带领改造下,原先的不毛之地渐渐变成富饶水乡,当地居民感激太伯带来的改变,更钦佩他的品德高尚,都愿意归属他的麾下,拥立他为国王,于是江南第一个国家——“勾吴”国建立了。

太伯公治理勾吴49年,于公元前1194年3月初3离世,享年91岁。太伯去世之后,吴国的人们没有一个人不悲恸欲绝的,大家哭声震天,百姓们争先恐后地向他的遗体敬献各种鲜花,把漫山遍野的花都采摘完了。那些后来没有采到花的人,实在不忍心空手而归,大家就在一起商量,太伯在世的时候,最喜欢种植麻,于是大家就采集麻束,把麻束系在腰上,以表示对他的怀念。献花和披麻这两个习俗,后来就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了中华民族一种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礼俗。

披麻戴孝披什么戴什么,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1、首先说孝男。孝男身穿麻衣,头戴麻帽,脚穿草履,腰扎草绳。如果这孝男已送给别人做继子,则不戴麻帽扎头白,腰扎白带加一条红带以示区别,如果有孝子外出不在家,应将这一套放在竹箩中,以示亲临。

2、孝孙穿黄麻衣,戴黄帽,腰扎白带;侄孙也是黄衣不戴帽;曾孙穿绿衣、戴绿帽;侄孙也是绿衣,不戴帽;玄孙一辈因很少有,就不大讲究了。女婿奔丧,早先岳家要为他剪制一件白袍。闽剧小方卿唱道里唱道:“侬丈夫身体又高又大,白袍要有七尺剪。”现在简化得多了,每人剪一块六尺白布挂在身上就算是白袍了。

3、白布拿回去还可作为别用。其他如外甥、内侄辈,视丧家能力,可剪可不剪。男人中长辈不能为小辈带孝,只有妻子死了,丈夫可为他掏长杖。这长杖长度齐眉,所以又叫齐眉杖。女人能得到丈夫拿长杖送终的,要有一定资格:已为公婆送终,子女都已成家立业,儿孙无缺,本人已上寿。说明是福寿双全,可显耀于邻里了。 男人带孝的时间:孝男三年(实足两年),孝孙一年,曾孙五月;女人带孝的时间:孝媳与孝男同,孝女一年,妻为夫带孝三年(两年足),其他如孙女、侄女、侄媳等没有那么严格,一般都在周年除服(俗谓之“脱孝”)。

4、女人方面,要分为出嫁女子和未出嫁女子,未出嫁女子在家为父母带孝,只是穿白衫,扎蓝带,头戴黄花;已出嫁的为父母戴孝,穿白衫扎白带,头戴黄花;为翁姑带孝,要随丈夫穿白衫加罩麻衣,腰扎白带,戴白花;为丈夫带孝要全身缟素(即全白)。孙女、曾孙女只需戴花,孙女绿花,曾孙女白花、白带。已出嫁的一律白带,未出嫁的全用蓝带,以示区别。侄女、侄媳、孙媳、曾孙媳等除穿白衫之外,还要参照同辈戴黄花、绿花等。

披麻和戴孝是一回事吗?

披麻和戴孝都属于丧服的范畴,它们是用来表示对逝者哀悼的标志。丧服作为一种有丧标识的服饰,象征着生者对逝者的深深怀念和哀悼之情。戴孝原本也是丧服的一种表达方式,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含义被误读和误传,被误解为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孝道表达。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种狭隘和浅薄的解读是不准确的。因为披麻是丧服,戴孝也是丧服,而它们其实讲的是一件事。

披麻戴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习俗,凝聚着人们对亲情、家庭和孝道的情感表达。它们不仅仅是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这些传统习俗可能会有所改变和适应,但它们的核心价值和象征意义值得流传下去。

上一篇:京剧的起源 下一篇:火把节的由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