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经典语录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作者米兰·昆德拉,1984年1月以法文首次出版。该书以1968年“布拉格之春”事件为历史背景,探讨捷克事变后群众的生存状况与人生价值。是米兰·昆德拉继《笑忘录》后进一步思考叩问存在的哲理小说。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经典语录:
1、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2、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3、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4、要活在真实中,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除非与世隔绝。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
5、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6、第一次的背叛是不可挽回的。它引起更多的背叛,如同连锁反应一次次地使我们离最初的背叛越来越远。
7、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人的伟大在于他扛起命运,就像用肩膀顶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一样。贝多芬的英雄,是托起形而上之重担的健将。
8、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9、没有比同情心更重的了。哪怕我们自身的痛苦,也比不上同别人一起感受的痛苦沉重。为了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痛苦会随着想象而加剧,在千百次的回荡反射中越来越深重。
10、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成书背景:
1、社会背景
1968年“布拉格之春”革命失败后,民主改革演变成专横压榨,人们陷入了空前的信仰危机与意义缺失中。在极权统治高压背景下,崛起于20世纪上半叶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对地处欧洲中心的捷克文化产生冲击。存在主义强调拒绝上帝的拯救,直面绝望痛苦的人生,通过寻找遗失的自我,以人类自身的力量进行反抗,追求选择的绝对自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昆德拉的文学创作。
2、个人背景
米兰·昆德拉1929年出生于捷克布尔诺市,1948年开始在苏联意识形态的指导下进行共产主义革命。1968年,苏联侵占捷克,反人道主义的行为与昆德拉的政治主张相违背,对他此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67年,米兰·昆德拉在演讲中批判斯大林主义和捷克政治文化,并参加了“布拉格之春”运动。革命的失败使得昆德拉等一众不同政见者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昆德拉失去了艺术学院的教职并被开除党籍,文学作品亦遭封禁。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人物角色:
1、托马斯
布拉格医院著名的脑外科医生。他一生拒绝束缚,违逆父母,背叛妻子,抛弃儿子,不断地在生命的重与轻中徘徊。他希望生活在生命之“轻”中,然而又摆脱不了“重”的吸引。在经历了政治迫害和与特蕾莎分离之后,他似乎重新意识到了“重”的价值,可最终,命运还是轻轻地把他推向了死亡。
2、特蕾莎
特蕾莎是托马斯的妻子,有着不幸的原生家庭和童年记忆,母亲将婚姻的不幸归结到特蕾莎身上,并时常羞辱她,向她灌输肉体现实的强烈思想。在母亲的阴影下,特蕾莎以灵魂与肉体的分离确认自我,将肉体视作“耻辱的象征”,渴望获得崇高的幸福生活,坚持认为书籍可以改变一切。她拿着《安娜·卡列尼娜》的模样吸引了托马斯,由此带来了生命的转折。
3、萨比娜
萨比娜是一个画家,托马斯的情人之一。她在幼年时受到父亲严苛的管教,于是选择背叛作为逃避的方式。萨比娜背叛父亲,嫁给了一个有坏名声的演员;在弗兰茨离婚并想和她结合时,她又逃跑,背叛了爱情;在捷克被苏联侵占时,萨比娜逃亡瑞士。
4、弗兰茨
萨比娜在日内瓦结识的大学教授。与萨比娜相爱又被抛弃后,发现自己对于"博爱、平等、正义、幸福的光辉"的追寻,实际只是内心浮现的美好幻想,因此急于回到学生情人身边,最终死于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