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字词赏析

 > 

琵琶记作者

琵琶记作者

2023-09-27 14:18 529浏览

《琵琶记》是元末戏曲作家高明创作的南戏,共四十二出,讲述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的爱情故事。该剧典雅、完整、生动、浓郁,是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的结合,被誉为“传奇之祖”。

琵琶记作者:

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今浙江瑞安人。他的生年约在1305年前后。他的卒年有元末说和明初说两种说法。持元末说者,认为卒于1359年。

持明初说者,认为卒于朱元璋开国以后。高明四十岁左右中了进士,在杭州等地作过小官。后来隐居在宁波城东的栎社镇,《琵琶记》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他的剧作除《琵琶记》外,还有《闵子骞单衣记》,已佚。

琵琶记的创作背景:

1、社会背景

书生发迹态态后负心弃妻的现象,与宋代科举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科举制度规定,不论门第出身,只要考试中式,即可为官。这为寒士发迹提供了一条捷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这种情况的写照。书生初入仕途,需要寻找靠山,权门豪贵也需要拉拢新进以扩充势力。

联姻便成了他们利益结合的手段。而当书生攀上高枝,抛弃糟糠之妻时,便与原来的家庭以及市民阶层报恩的观念,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导致一幕幕家庭和道德的悲剧。

市民大众厌恶书生这种薄幸的行为,不惜口诛笔伐,这就是宋代民间伎艺产生大量谴责婚变作品的原因。宋代婚变故事一般都把矛头指向书生,是因为当时他们不仅有着优渥的社会地位,而且作为知书达礼的道德传承者,肩负着社会的责任。地位和行为的反差,自然使他们成为人民大众特别是市民阶层谴责的主要目标。

2、创作时间

高明于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年)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历官处州录事、绍兴路判官、庆元路推官等。后辞官隐居于宁波城南二十里的栎社,寓居于沈氏楼中,闭门谢客,埋头于诗词戏曲的创作。《琵琶记》即创作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到二十五年(1365年)之间。

3、故事来源

《琵琶记》系改编自民间南戏《赵贞女》(即《赵贞女蔡二郎》),更早时还有金院本《蔡伯喈》。据记载,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情节大致写蔡二郎应举,考中了状元,他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

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立支撑门户,赡养公婆,竭尽孝道。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茔,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致使神天震怒。最后,蔡二郎被暴雷轰死。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琵琶记》在艺术技巧上有可以借鉴的地方。这个戏长达四十二出,但情节的处理却很紧凑密合。作者把京城牛府与乡下蔡家这两条线索的戏剧冲突交错写下来,使丞相府第骄奢豪华的生活与农村百姓的苦难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既映示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又产生了冷热对照的艺术效果。

2、作者对语言的运用也很得体,能照应到各种不同阶层人物的身份,如牛府诸人的语言尚雅,乡村蔡家诸人的吐语俚俗,富于个性,表现在曲词上,也能用浅近的口语描摹出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

3、《琵琶记》的结构布置最为人称道。《琵琶记》是双线结构。一条线是蔡伯喈上京考试入赘牛府;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奉养公婆。在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中,有许多剧本都是双线结构,但在这些双线结构中,所组成的两个故事,有许多是互不相关的,它们不能彼此促进,互为增辉。而《琵琶记》的双线结构不同,它们共同敷演一家的故事,共同表演一个主题。

4、两条线索交错发展,对比排列,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作者把蔡伯喈在牛府的生活和赵五娘在家乡的苦难景象交错演出,形成强烈对比。《成婚》与《食糠》,《弹琴》与《尝药》,《筑坟》与《赏月》,以及《写真》,都是写的很成功的篇章。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戏剧冲突,加强了悲剧的气氛。

5、《琵琶记》刻画了典型环境描中的典型人物。作者描写了“旷野原空,人离业败”、“饥人满道”、灾害频仍、官吏鱼肉乡里的典型环境,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描写了赵五娘悲惨的生活遭遇,突出了她在灾荒岁月中儿独自养亲的艰难处境,从而以她的形象体现了封建制度下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中国妇女在极端艰苦的生活环境里的美好品质。

6、正因为如此,赵五娘的形象才长期活跃于舞台,赢得了几百年来广大读者观众的深切同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

7、《琵琶记》的文学成就,大大超过了《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的作品。高则诚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把戏文的剧本创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杰出作家。他在南戏发展史上的地位颇似杂剧发展史上的关汉卿。《琵琶记》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不只影响到当时剧坛,而且为明清传奇树立了楷模。所以,过去把它称为“南戏之祖”。

上一篇:豫是哪个省的简称 下一篇:白毛女的故事简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