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树下的小学中心思想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文章中按照时间顺序,生动描写了各民族小学生在上学、到校、上课和下课时的情景。
大青树下的小学中心思想
《大青树下的小学》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民族小学的自豪与赞美之情。
《大青树下的小学》原文如下: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课文解析:
第一自然段:
“从……从……从……”表明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有……有……还有……”体现了学生们来自不同的民族,这是一所具有多民族特色的小学。
“向……向……向……”表现了学生们的热情、懂礼貌和爱国,说明这是一所团结友爱的学校。
第三自然段:
课上,同学们读课文时好听的声音、专注的样子,连窗外的树枝、鸟儿、蝴蝶都仿佛受其感染,安静下来了,把猴子也吸引来了。
课下,同学们玩耍时欢乐、活泼、自由的氛围,将小鸟、松鼠也吸引过来看热闹。
同学们下课玩耍时的活泼热闹,与上课时的安静认真形成对比,表现了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
第四自然段:
“古老的铜钟”“大青树”“凤尾竹”这些独特的景物,描绘了一幅祥和的画面。这段话抒发了作者对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热爱之情。
课文重点解读:
(1)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赏析句子,并仿写。
答: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表现了同学们天真可爱、有礼貌和热爱祖国的特点。通过对孩子们“行为美”进行描述,抒发了自豪和赞美的情感。
(2)文章的题目是《大青树下的小学》,但是为什么要在第3自然段写小动物的表现呢?
答:一是这些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了地处边疆的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二是突出了孩子们读书读得认真,读得有声有色,小动物静止不动有可能是陶醉在孩子们的读书声中,也有可能是不忍心打扰孩子们学习;三是突出下课后孩子们跳舞、游戏时的欢乐愉快和自由自在,引得小动物心生锁幕,前来看热闹。
(3)《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答: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美得很有特点,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
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同学们来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这是一座充满了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和来看热闹,可见对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羡慕。
作者介绍:
吴然:云南人,当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一碗水》《走月亮》《歌谣》《小鸟在歌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