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语法

 > 

北冥有鱼出自哪里

北冥有鱼出自哪里

2023-10-19 16:42 265浏览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想必这句话大家在读书的年代或是现在正在读书的同学们都有念过和背过。

北冥有鱼出自哪里

北冥有鱼出自庄子《逍遥游》。

原文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逍遥游》内容概要

全文分总论和分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借由一系列具象的比喻,引出小大之辩、有待与无待的讨论,最终总结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逍遥无待的理想境界。以由鲲化而为鹏的宏大形象为开篇,大鹏击水三千,但实际上没有摆脱“有所待”的境界。紧接着又通过野马、尘埃、蜩与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等形象说明他们皆有所待。到此以“此小大之辩也”稍作收结,又引出荣辱两忘的宋荣子和“御风而行”的列子,认为他们仍然有所待,也并不逍遥。最后呈现出游于无穷的至人、神人、圣人的理想形象,指出只有他们才能够达到逍遥无待的境界。

分论部分进行具体论述,用几个寓言分论内无己则外无为之理,逐层阐释了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继续重申了顺乎自然、无为而适的逍遥游观点。先是描述许由不愿接受尧所让出的天子之位,因为那样正如“鹪鹩巢于深林”“偃鼠饮河”,而他已经感到自满自足,不想去追求过多的功名。肩吾与连叔的对话,引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的神人形象,她正是道家精神的化身,阐释只有真正忘掉自己和世间的一切,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接着记载了惠子与庄子之间的对话,借用大瓠、不龟手之药的例子来谈论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提出要把无用当作有用。用以上例子来具体说明何为“无己”“无功”“无名”。

《逍遥游》影响

哲学影响

《逍遥游》影响了魏晋玄学以及后世佛学的发展。魏晋时期,何晏、王弼、向秀、郭象等,通过注解“三玄”,即《老子》《庄子》《周易》,发挥自己的哲学思想,大畅玄风,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庄子》作为“三玄”之一,为时成为名士们的必读书和清谈的中心内容。如郭象注《逍遥游》:“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绋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来阐述其自然名教合一之学说。郭象对于《逍遥游》的解释,被当时的谈玄者普遍认可,是当时玄学思考的产物。

而东晋高僧支遁、明末高僧释德清,以佛理解释《逍遥游》,都推动了佛学的发展。支遁于余杭白马寺当众精讲《逍遥游》,引起轰动,成为玄学与佛学合流后清谈场上的沙门代表。而以支遁为代表的对于“逍遥”的阐释,与佛学在当时江东的广泛传播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释德清以佛理解释《庄子》,以无碍解脱解释《逍遥游》。在释德清看来,《逍遥游》最为全书关键,他说:“逍遥者,广大自在之意,即如佛经无碍解脱”。依释德清看来,庄子所谓逍遥就是“不以生人一身功名为累为解脱”,正有如佛教所说的无碍解脱。他还征引佛教“苦”的观念来解说《逍遥游》,认为求功求名为一切苦的根源,所以只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就能成为道家理想人格,这样的人格也就是佛教所谓的圣人。

文学影响

《逍遥游》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创作以及中国古典文论皆有影响,篇中留下的很多典故和成语更是一直沿用至今。《逍遥游》的自由精神和瑰丽想象,形成了庄子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美学思想:以大为美、以无用为大用,启发了后世文人的诗文创作。如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存方式和“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这样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与诗意生存正好体现了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实质。另如唐陆龟蒙的《补沈恭子诗》:“虽非放旷怀,雅奉逍遥游。携手桂枝下,属词山之幽。”以及宋苏轼作品《九日次定国韵》:“会当无何乡,同作逍遥游。”都直接继承了逍遥游的审美思想。而《逍遥游》一文中所突出表现神人的超凡脱俗和不求功利,以及“大而无当”“不近人情”“文章之观”“钟鼓之声”等言论,都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特定术语,亦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独有的特色。《逍遥游》留下了诸多等文学典故与成语,如鹏程万里、扶摇直上、凌云之志、扶摇直上、一飞冲天、越俎代庖、吸风饮露、劳而无功、不近人情、大相径庭。

山水画影响

《逍遥游》要求顺世而不失本性,凭借天地的正道将生活审美化。艺术审美方面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山水画领域,如南朝宗炳所着《画山水序》中提出的“卧游”说就继承自“逍遥游”的审美思想,由《历代名画录》中记载“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赌,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历,皆图于壁,坐卧向之”可以见得,宗炳的“卧游”之“游”,是超脱老迈身体限制的精神自由之“游”,这正是庄子《逍遥游》中“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自由精神体现。他继承庄子的“逍遥游”的思想,卧而游遍大山大水,并把这种思想贯穿到他的《画山水序》中。另外,宋郭熙在画论《林泉高致》中更进一步把“逍遥游”的审美精神具体化,“吐故纳新,本游方外”,以游指明山水画价值的依据。

作者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上一篇:兵民之风出自哪个朝代 下一篇:格物致知出自哪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