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历史典故

 > 

我与地坛的主要内容

我与地坛的主要内容

2023-10-20 14:06 542浏览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

我与地坛的主要内容:

《我与地坛》全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作者在双腿残废后常独自跑去地坛,以及作者在地坛中领会到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写作者对已逝世的母亲怀有无尽的后悔与怀念。

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我与地坛的写作背景: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找不到工作和去路时走进地坛的。

这篇文章写于1981年,最初发表于当年《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史铁生在生龙活虎、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

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

我与地坛中作者通过哪几种方式来表现母爱的深挚?

1、行为描写。

例如,写母亲无声的行动,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我上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从不问我为什么,而只是不停地位望。

2、心理描写。

例如,第6自然段写我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第7自然段写“我”在面对古园中一些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东西后,受到启迪与鼓舞,于是开始思考怎样生活的问题。

3、侧面烘托。

例如由“我”的口侧面描写出来的母亲的心理活动,她整日“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最低限度的祈求,“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中间作者又反复自责,从来没有替母亲想过,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我与地坛中的经典语录:

1、我什么也没忘,但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2、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3、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4、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

5、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6、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的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的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7、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8、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9、四百多年里,它侵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沧桑,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10、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

11、不能走远路却有辽阔的心。

12、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散烈烈朝晖之时。

13、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14、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15、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1974年曾在街道工厂工作,病后开始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品:一方面反映知青生活的回顾与反思《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另一方面是从自身的感悟中描绘残疾人的命运,带有拷问式的哲理思辨色彩,如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随笔《自言自语》、《病隙碎笔》等。

上一篇:飞夺泸定桥的主要内容 下一篇:窦娥冤主要内容概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