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督是什么意思
都督(dū du),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首长的官名。都督官职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都督是什么意思
1、指总兵,古代的军事长官。
2、清初总兵一般都兼都督。
3、同知、都督佥事官衔。
4、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出处
1、宋代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中:统率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2、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3、清代全祖望的《梅花岭记》中: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造句
1、头部已建立民事行政制度是民事管理员,通常被称为都督。
2、东吴与刘备联合抗曹,东吴大都督周瑜命诸葛亮十日内制作十万支箭。
都督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都督是古代的官职,至于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具体要看是什么朝代。汉末三国时形成的军事职称,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相当于军区的司令或是相当于现代的方面军司令。唐朝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
相当于现今公务员体制的部级正职,省级正职:三至四级公务员。都督是中国历史上的中国古代军事指挥官官名。最初是军队中的监察官,与监军相同。在魏晋之后演变为统领军队的军事长官之职。突厥语与蒙古语中的脱脱一名来自都督。
后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因为征伐四方,乃于出征时暂时设置“督军都御史”,简称督军、都督,以监督诸军,与监军相同。事成回师后则罢官。汉末、三国时期,都督一职获得较大发展,开始逐渐成为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军事首长的正式官名。魏文帝则以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假黄钺,以总统外内诸军。同时,又在中央以外军事重地置都督以管理诸州的军事,或兼领刺史,都督亦开始为地方的军事首长。晋朝初期,都督为持节使臣以督诸军,持节都督分为三级,都督诸军者地位最高,监诸军次之,督诸军地位最低。持节亦分为三级,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
隋朝另设总管,大都督等职成为武官军衔,隋炀帝时改大都督为校尉,“帅都督”为“旅帅”,都督为“队正”。唐朝时改“大都督”为“骁骑尉”、“飞骑尉”,“帅都督”为“云骑尉”,“都督”为“武骑尉”。唐朝于各州设总管,并加持节。唐高祖武德元年,设洺州、荆州、并州、幽州、交州五州为大总管府,七年又改为“大都督府”,都督之名复立。唐睿宗太极初年,以并州、益州、荆州、扬州为四州都督府。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再加上潞州都督府,成为五大都督府。其余都督府亦分为上中下等。其中上都督府有五个,中都督府十三个,下都督府有十六个。
北宋时,都督多以亲王担任,但不常置。南宋时则多为军事首长的加衔,在需要时出兵时加衔。元朝时,设大都督府,负责统辖诸部及地方军。
明朝初年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负责节制诸军,洪武年间又设五军都督府,分为中、前、后、左、右五军,但在明朝中叶之后都督又成为虚职。清朝初期,都督亦为军事首长的加衔,后来被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