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家作品

 > 

尚书中主要讨论的是哪些内容

尚书中主要讨论的是哪些内容

2023-10-24 09:10 773浏览

《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着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中主要讨论的是哪些内容:

1、讲述帝王事迹:如《尧典》,这已经可以称之为正式历史。

2、记载典章制度:属于后来志书性质,如《禹贡》,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志。

3、议论国家政治:《洪范》就是箕子为武王论天地之大法、谈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4、誓师词:如《甘誓》、《牧誓》。

5、策命:如《文侯之命》。

6、诘:在全书中所占比重最大,其内容所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有的是自上而下,也有的是自下而上。

尚书中的九州是哪九州?

九州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后成为中国的代称。但这九州所反映的,可能是春秋和战国时期人们的地域观念,而把“州”当作实际的行政区划,则是在东汉后期才实行的。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尚书中的经典名句:

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出自《尚书》。

邦:国家。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宁。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巩固国家的基石,国家才能安宁。

2、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出自《尚书·周书·周官》。

这句话中的两个“惟”字当“由于”讲,意思是说,取得伟大的功绩,在于志向远大;完成伟大的事业,在于工作勤奋。

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出自《尚书·商书·伊训》。

对别人不能求全责备,对己要严格约束。以对自我的道德要求和对他人的道德要求对举,讲的正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理。

4、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出自《尚书·大禹谟》。

释义:只要你不自视太高,世人就不会和你比高低;只要你不自夸劳苦功高,天下就不会有人和你争功。汝:你。矜:自夸贤能。伐:自夸功劳。

5、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出自《尚书·大禹谟》。

帝德应当使政治美好,政治在于养民。这一段话中所谈到的“善政”,与儒家主张的“德政”、“仁政”是同一意思,就是造福于民的政治。大禹时期,如何团结众多的部落,使其能够“宾服于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出自先秦《尚书·商书·太甲》。

孽,灾祸、罪恶。犹,还。违,避免。逭,逃避。上天造成的灾祸,还可以避免;自己造成的罪恶,就无法原谅了。这是太甲自己对从前不听伊尹之言而造成的失德失政之事进行反省的悔过之辞。

7、人之有技,若己有之。

出自先秦《尚书·秦誓》。

技,技能、专长。若,像。之,指“技”。别人有专长,就像是自己有专长一样。此言为人要有乐见他人贤能而向其看齐的雅量,而不可有嫉贤妒能之心。

8、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出自先秦《尚书·旅獒》。

玩,玩弄。志,志向、理想。玩弄他人会使道德沦丧,过分爱好某物会使志气尽丧。此言对人应诚恳,爱物要节制。

9、慎厥初,惟厥终。

出自《尚书》。

释义:做事慎重地开始,想到它可能的结局。

10、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出自《尚书·大禹谟》。

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这句话告诉我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谦恭礼让是反映一个人修养和公德水平高低的最直接体现。

尚书是四书五经之一吗?

是。

一、四书。

“四书”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

因为它们分别处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也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1、《大学》。

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着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移到了“四书”之首,便于由浅入深修学。

2、《中庸》。

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3、《论语》。

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4、《孟子》。

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之书。

二、五经。

“五经”就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著作的总称。

这里要指出来的是,先秦时是六经,其中的《乐经》失传了,学者认为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把火烧的。《乐经》没有了,不过后来历代又有许多着作进入“经”的行列,如“七经”“九经”“十一经”“十三经”等。其实,“五经”的排序如果按照成就的历史的早晚论,应是《易经》《尚书》《诗经》《春秋》《礼记》。

1、《诗经》。

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汉后《诗经》又被称为《毛诗》。中国第一本诗歌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2、《尚书》。

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一千五百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其实“诗书”可能是分别指《诗经》《尚书》。

3、《礼记》。

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今天的《礼记》是西汉礼学家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叫《小戴礼记》。古时称赞人“知书达礼”,其实“书”、“礼”可能是分别指《尚书》、《礼记》。

4、《周易》。

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ト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宏。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5、《春秋》。

也叫做《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以鲁国的历史为主。相传由孔子修订而成。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有“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其中《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左丘明,但可能应是鲁国历代史官所成。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四书五经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四书五经的地位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不仅详细记载了中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史实资料,还记载了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更是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现代人读四书五经的意义:

1、《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深刻,涉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2、在提倡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国学的当今时代,读“四书五经”是顺理成章的事。“四书五经”是当今学者研究国学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3、近年国内部分重点大学更是将《四书五经》列入了自主招生人文实验班的背诵内容。因此,要想成为一名有造诣的现代学者,读《四书五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上一篇:范进中举主要内容 下一篇:国庆节的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