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点茶文化
宋代时期,中国的茶道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前茶道是以煎茶道为主,宋朝以后出现了点茶法,极为风靡,成为当时的主流时尚。你了解宋代的点茶文化吗?
宋代点茶文化
宋代点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历史中的一段重要时期,它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制茶工艺和品茶文化。在宋代,点茶法成为了主流的饮茶方式,并且逐渐发展出了一系列的礼仪和仪式。
点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在宋代,点茶法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在宋代点茶法中,茶叶被制成茶饼,然后被捣碎成小块,再用茶磨碾成粉末。这些茶粉末放在茶碗中,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更多的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使茶末上浮,形成粥面的状态。
宋代点茶的方法步骤:
1、备器
宋代点茶的器具繁多,这其中很多器具都是用来将团茶磨成茶沫,在南宋,审安老人以白描的画法画出了十二件茶具图形,称为“十二先生”,赐各物以姓名字号,冠以职官,恰如其分地将茶具之用与礼制联系在一起。
2、备茶
在宋代,茶叶主要分为片茶跟散茶,社会上流群体多以片茶为主,普通家庭则多饮用散茶,其中,宋代北苑御茶园所贡之龙凤团茶堪称穷奢极欲之最。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称赞“建溪之贡,龙凤团饼,名冠天下”
3、炙茶
在古时,茶叶存储条件一般,在存储运输过程中难免受潮,因此,在喝的过程中,需要将团茶放入茶焙笼中进行炙茶,这样做不仅可以去掉团茶中的水气,更可以提升茶叶的香气,降低茶汤苦涩感。到了现代,在云南茶山上生活的居民仍然还有人会喝烤茶。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试着喝一下,也会有很大的惊喜。
4、碎茶
用木待制将团茶捣成小块,方便碾茶。
5、碾茶
将捣碎的团茶放入金法曹中,用来将碎茶碾压成更细的粉末。而随着茶具的进步,金法曹已经不能满足宋代饮茶人精益求精的需求,于是,石转运应运而生。相比金法曹,石转运效率更高,研磨出来的茶末更加细腻。
6、罗茶
顾名思义,罗茶就是通过罗枢密(茶罗)进行筛选,过滤掉比较大的茶末,留下细密的茶粉,方便点茶。
7、候汤
蔡襄《茶录》载:“ 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可见点茶时注水的水温控制非常重要。宋徽宗《大观茶论》载“ 汤以蟹目鱼眼连绎并跃为度”,点茶水温较煎茶为低,约相当于煎茶茶艺所谓的一沸水。煮水用汤瓶,汤瓶细口、长流、有柄,瓶小易候汤且点茶注汤有准。
宋代侯汤主要采用 “声辩”,汤至三沸时,便可提起汤瓶,准备点茶。
8、熁盏
熁盏,又称为炙盏或者温盏,与现在我们所讲的温杯相同,宋代时,会用火烤热或者用热水洗涤茶盏,这是点茶前的重要步骤,如果盏不热,茶沫不容易浮起。
9、点茶
这就是我们说的宋代“点茶”,点茶总共要注水七次,使茶末与水相交融,直到茶汤表面出现雪沫状的乳花才算成功。
点茶第一汤:量茶受量,调如溶胶
用小勺取茶末,置于盏中,注入沸水,将其调成膏状,并继续延茶盏边缘注水。
点茶第二汤:击拂既力,珠玑磊落
这里,需要用到竺副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茶筅。用茶筅大力搅动茶膏,令茶末与水交融。
手腕以茶盏为中心转动,加大力度,当出现较多泡沫时,用汤提点向茶面注水,用茶筅击打茶汤,茶汤泛泡沫,颜色从翠绿—奶绿—奶白,茶汤表面现雪沫乳花,使其厚而白。此一轮至关重要,因为此后再注水,打击出的乳花都是以此为基础。
点茶第三汤:击拂轻匀,粟文蟹眼
继续注汤,一手注汤时,不得有水滴淋漓,以免破坏茶面。另一只手持筅用力击拂,这时茶面汤花已渐渐焕发出色泽,茶面上升起层层珠玑似的细泡,使茶面汤花细腻如粟粒、蟹眼,此时茶色已有六七。击拂既力,快速和用力是关键要素。
点茶第四汤:稍宽勿速,轻云渐生
这次,注水要少,使用茶筅的幅度要大,速度比三汤要小,所谓的轻云渐生,就是指茶面的颜色变得笔较白。
点茶第五汤:乃可稍纵,茶色尽矣
注水,用力击拂使他发立起来,有的过于泛起水要放的稍快些,筅击拂要均匀而透彻。
点茶第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然
注水,把底部没有打掉的茶粉给他继续打上来,使得乳面更厚。
点茶第七汤:乳雾汹涌,溢盏而起
注水,在中上部快速地击打,直到周回凝而不动,是谓溢盏。
最后,则可将茶分装陶宝文(茶杯)置于漆雕秘阁(杯托),即可品茗或者斗茶。
宋代点茶文化的影响:
宋代文化兴世的治理理念,带来了社会的安定和文化的发展,促使了“点茶”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点茶文化带动了社会的和谐和国内经济的繁荣,茶叶的贸易往来同时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关系,也促进了和世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赢。
“点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它对宋代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通过茶马古道进行边境的贸易往来,使宋朝社会安定,几乎没有内乱和边疆叛乱,这证明了点茶文化是凝聚汉族民众和边关少数民族的文化纽带,它使得军事发展薄弱的宋代依旧能够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使宋代成为古代中国历史是的强国,乃至超越了同期的世界各国。
“点茶”文化的兴盛和影响告诉我们,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社会要安定,人民要幸福,就要凭借具有时代意义的符合国情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联合各族华夏儿女,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长远的大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