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语法

 > 

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关系

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关系

2023-11-07 16:34 2264浏览

历史上虽然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都是穆斯林,但阿拉伯人却不会认为奥斯曼帝国是阿拉伯人的国家。因为奥斯曼人和阿拉伯人从文化上讲差别还挺大的,宗教并不能抹平民族的差异。所以共同信奉伊斯兰教的两个国家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这一点我们需要知道。

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关系

奥斯曼帝国与阿拉伯帝国是两个时期不同地区的帝国,两个帝国相隔一千多年没什么关系。

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共同之处

首先,两个王朝都是伊斯兰教国家,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都将伊斯兰教作为国教,而且两个王朝都发挥了重要的传承和普及作用,将伊斯兰文化和智慧传播到了更广阔的地区。

其次,两个王朝都在其统治时期建立了统一的官方语言。阿拉伯帝国建立了阿拉伯语的文学和科学传统,成为后世阿拉伯世界的基础,在当代仍然流传着古典阿拉伯语。而奥斯曼帝国建立了统一的奥斯曼土耳其语,成为土耳其文化的基础,在东南欧和中东部分地区仍然是重要的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

另外,两个王朝都拥有广大的疆土,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官僚体系和军队,支持着自身在当时的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统治。

最后,两个王朝也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领域交流合作,在建立国家和向外拓展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奥斯曼帝国简介

奥斯曼帝国(1299年—1923年),是由起源于中亚突厥游牧部落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

奥斯曼人原属中亚阿姆河流域的西突厥乌古斯人的后裔,自古从事游牧,逐水草而居。11世纪中叶,其游牧部落西迁到里海南岸和安纳托利亚半岛北部地区苏叶特。13世纪末。奥斯曼(1262年—1324年)继承成为部落首领,该部落遂自称为奥斯曼突厥人。在征战过程中,奥斯曼军队不断壮大。1329年,奥斯曼之子奥尔汗率军在贝勒卡侬战役中打败了拜占庭帝国的正规军。自此,“奥斯曼”从流民集团发展为西北安纳托利亚地区的侯国,具备了完整的国家形态。1362年,穆拉德一世继位后,率军占领亚得里亚堡,并以此为都城,向巴尔干进军扩张。巴耶济德一世时期,在奥斯曼军队的强大压力下,包括拜占庭、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越来越多的诸侯臣服。1453年5月,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陷君士坦丁堡,在此建设新都,称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历任君主苏丹以征服为基本国策,在军事扩张中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至16世纪苏莱曼一世在位之时,奥斯曼帝国日趋鼎盛。17世纪更达最高峰时,帝国版图东起波斯湾头,西到匈牙利,北达高加索,南部至整个北非及地中海海域,从埃及直到阿尔及利亚,控制了红海、黑海、爱琴海和地中海,版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信仰多元的伊斯兰大帝国。从16世纪70年代开始,奥斯曼帝国对西方的威胁势头逐渐减弱。苏莱曼一世去世以后,国内外各种矛盾逐渐加剧。由于广大农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地方贵族的离心倾向和宫廷贵族的内讧争权,以及因侵略扩张政策而引起的持续数百年的与邻国的战争,奥斯曼帝国的实力开始走向衰落。17世纪中叶,为了重振国威,奥斯曼苏丹任用柯普吕律家族着手改革,中兴帝国。艾哈迈德三世、马哈茂德一世、穆斯塔法三世开始向英法学习,在军事和文化领域实行一系列现代化改革。18世纪末,奥斯曼帝国颓败趋势不改,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瓜分争夺的目标。自塞利姆三世开始,帝国全面向欧洲学习,对军事、经济和政治体制实行全面改革,但宗教和民族仇视等各种社会矛盾积弊已久,进入19世纪的奥斯曼帝国进入快速衰落的时期,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败于协约国之手。伴随着巴尔干各民族的起义及民族主义运动风潮的兴起,穆斯塔法·凯末尔领导帝国青年军官和知识分子开始发起救亡图存、推翻封建制度的运动。在凯末尔击退欧洲势力后,1922年11月1日,大国民议会通过了废除苏丹体制的决议,结束了奥斯曼皇室长达600多年的封建统治。1923年8月9日,土耳其人民共和党宣布成立。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宣布成立,凯末尔为土耳其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定都安卡拉。奥斯曼王室成员被驱逐出土耳其共和国国境。奥斯曼封建帝国最终归于灭亡。

奥斯曼的各项社会制度由奥尔汗一世草创,如设立国务会议、如维齐尔制、伊克塔税收制和个人税收制等。奥斯曼帝国宗教和法律密不可分,其法律渊源是土库曼部落的习惯法——亚撒,以伊斯兰逊尼派为国教。巴耶济德一世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至穆罕默德二世进一步发展了奥斯曼的各项社会制度。在塞利姆一世和苏莱曼一世时代,最终完成了奥斯曼帝国各项法典的制定工作。在宗教方面,实行米勒特制度,设立伊斯兰委员会,作为国家最高宗教权力机构;帝国经济基础是以蒂玛尔制为主封建土地制度,主要财政收入是土地税、贡赋、天课、人丁税和战争掠夺,其经济主要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军事方面,其构成为穆斯林突厥人和基督徒混合的军队,并行德米舍梅制、杰尔宾特制以召募培养军事力量,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在文化方面,吸收了西方基督教文化和东方伊斯兰教文化成果,结合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文化特征,创造了奥斯曼文化,在诗歌、史学、建筑及其它艺术领域颇有发展;帝国的社会文化呈多样化,各项社会制度受突厥王朝遗留传统、伊斯兰逊尼派传统、拜占庭传统影响,既有伊斯兰的特征,又吸收了东正教徒的统治经验,独具特色。

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伴随着向外扩张,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世界的大传播。在15至19世纪成为伊斯兰世界的盟主。在帝国后期,不止一次实行伊斯兰化与现代化改革,使得东西文明的界限日趋模糊。

阿拉伯帝国简介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中古时期时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兰帝国。历经626年,主要有四大哈里发时期(632年–661年)和倭马亚王朝(661年–750年)、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两个世袭王朝。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均称之为“大食”,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哈里大国。

9世纪后半叶起,阿拔斯王朝进入分裂和逐渐衰落时期,各地封建主或总督拥兵割据。1258年,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被旭烈兀攻陷,末代巴格达哈里发穆斯台绥木被杀,阿拉伯帝国灭亡。

阿拉伯帝国极盛疆域东起印度河及葱岭,西抵大西洋沿岸,北达高加索山脉、里海以及法国南部,南至阿拉伯海与撒哈拉沙漠,国土面积达134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古代历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之一,亦是继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穆罕默德和历代哈里发都奉行较为开明灵活的文化政策,阿拉伯帝国时期,随着政治的领先地位和灵活开放的融合精神。阿拉伯帝国内部的各民族以良性竞争的姿态的形成促进了新的伊斯兰教文明体系发展建立传播,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上一篇: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下一篇:商鞅变法是谁提出来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