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家作品

 > 

八股文是什么意思

八股文是什么意思

2023-11-20 15:22 260浏览

八股文,中国明清时代开科取士的标准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在现在已经不被认同了。但是他具体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们还是要了解一下。

八股文是什么意思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八股文文体发展

八股文的雏形是南宋经义。北宋王安石废诗赋取经义,将取士内容限制到儒家经典的狭窄范围内,而当时文体还是较为自由的散文形式。南宋时经义形成“有定格律,首有破题,破题之下有接题”,然后有小讲、大讲、余意、结尾等固定段落,“篇篇按此次序,其文多拘于偶对,大抵冗长繁复,可厌”。可见南宋经义已具八股雏形了。

元代考试,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出题范围,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这就是最早的八股文雏形了。

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经义”。成化年间,经多名大臣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此形成了。顾炎武《日知录》中说道: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如《乐天下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如《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若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是为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故人相传谓之八股。长题则不拘此,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

八股文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1、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可为后人借鉴。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鲁编修教导女儿说:“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作者若不是从旧营垒中来,又怎能写出这等鞭辟入里的作品。明、清之际的时文大家,无不经过了上下求索,其作品才达到理、辞、气三者具足的境界。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一切文学创作都不无启迪意义。汤显祖、徐洪祖、吴承恩、蒲松龄和曹雪芹都曾参加过科举,不能说他们创作《牡丹亭》《徐霞客游记》《西游记》,《聊斋志异》和《红楼梦》时,一点也不曾从久经浸淫的八股文中受益。朱光潜也有着这个方面的体验,他从八股文里,看到了作者的“匠心”(《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2、八股文为后世提供了文精意赅的典范。八股文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结构严谨,章法细密。对思维的逻辑化、条理化、严密化,是一种很好的训练。逻辑思路不严密的人写不好八股文。

刘知几《史通》论及文章的精粹:“理尽一言,语无重出。”八股文在文章“精粹”上可谓达到了极致。在明清两代,都严格限制八股文的字数,规定300字以上,450字以下,嘉庆时期放宽到600字以下。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数里,酣畅淋漓而又字斟句酌地阐论文章的意思——八股文是医治文章长而空的灵药。明清两代,长文极为罕见;就是抒情叙事,也都玲珑剔透。明代“小品”盛极一时,绝非偶然。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接下茹太素的一篇奏折,读了半天还未切入正题,恨得牙痒痒的,竟想对他施以廷杖。

3、八股文对后世某些文学体式,如楹联,章回小说的回目等,都起了助推作用。早期的春联,仅是撷取近体诗中的一联。楹联的发展、成熟和鼎盛,是到八股文出现之后。它的长短不一、句格不一的骈偶形式,开创了楹联的体制。所以,明清两代八股盛行,楹联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清代,郁郁勃勃,蔚为大观,产生出了不少名家名联。

八股文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完全成为仕途工具,不再是锻炼个人思维方式的利器。

2、它缺乏实用的价值,远离现实,只能作为博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别无它用。

3、把考试内容限定到四书五经,而解题只能从圣人的角度出发,或者从某一个大儒的注解的角度走。这当然有助于应试者提高文字表达能力,但也限制了读书人的思想发展。

八股文以儒家学说为主旨,其思想体系不仅影响了读书人,而且即使没有文化或很少文化的下层庶民百姓,劳动群众也有形无形地受到它的影响和束缚,成为维持和延续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的思想支柱。

上一篇:郑和几次出西洋 下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经典语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