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的故事简介
戊戌六君子,是指在中国历史上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农历戊戌年),由于戊戌变法失败而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的六个主要参与者,你知道他们分别是谁吗?
戊戌六君子的故事简介: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维新变法失败。光绪皇帝被软禁,康有为、梁启超脱险出逃,而被捕的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六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慷慨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简介:
1、谭嗣同。
谭嗣同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是维新运动的激进派,他猛烈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并对封建纲常伦理进行了犀利的批判。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全城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并没有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选择逃跑,而是积极策划营救光绪皇帝,多次营救无果后,谭嗣同决心以死明志,用自己的牺牲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1898年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谭嗣同在狱中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在刑场上,谭嗣同气壮山河般地喊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后人将其作品编成《谭嗣同全集》。
2、康广仁。
康广仁是康有为弟弟,1897年在澳门创办《知新报》,宣传维新变法;1898年赴京协助哥哥康有为开展维新运动,康广仁看到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变法难以进行,屡劝哥哥离京到南方收徒讲学,培养维新人才,等到时机成熟再进行变法,但没有得到康有为的同意。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康广仁被捕,他在狱中说:“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从容就义。
3、杨深秀。
杨深秀1889年考中进士;1897年任山东道监察御史,立志“以澄清天下为己任”;1898年加入康有为组织的保国会;1898年6月给光绪皇帝上新政条陈5篇,明确提出变法、废弃八股、游学日本等主张,又多次奏劾阻挠变法的守旧大臣,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
4、林旭。
林旭为举人出身,1895年上书反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1898年创立在福建闽学会推动维新变法运动;是保国会的发起者之一,并出任保国会董事。百日维新开始后,林旭受到光绪皇帝召见,授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夕,林旭曾设法把光绪帝的密诏带给康有为,与康有为共同商讨营救光绪皇帝的办法。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年仅24岁。
5、杨锐。
杨锐也是举人出身,曾投奔于张之洞门下,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杨锐主张集精兵保卫天津和塘沽;1898年在四川创立蜀学会,开办蜀学堂,兼习中学和西学;1898年4月加入康有为的保国会,百日维新中参与新政,戊戌政变失败时被捕,张之洞曾设法营救杨锐,但最终无果,杨锐被杀。
6、刘光第。
刘光第和杨锐是四川同乡,1883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任职期间刘光第因为官清廉而受到好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刘光第上书建议变法;1898年加入保国会;百日维新中参与变法;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年仅39岁。
怎么评价戊戌六君子?
1、戊戌六君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
他们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勇于提出改革的思想和方案,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技术,推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等政治改革,这些都是当时中国社会所需要的。
2、戌六君子的思想和行动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他们提出的一些理念和方案,如宪政民主制度、君主立宪制等,后来成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他们的改革计划最终没有成功,但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戊戌六君子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他们在改革过程中过于激进,甚至有些极端。例如,谭嗣同主张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这在当时被视为叛国行为;而袁世凯则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背叛了改革派,投靠了清政府。此外,一些人也批评他们的改革计划缺乏可行性和稳定性,导致最终失败。
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1、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
2、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3、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4、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
5、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