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字词赏析

 >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2023-11-29 11:56 2532浏览

在四十岁那一年,陶渊明写下了那篇著名的《归去来兮辞》后辞官归隐,从此便开始了躬耕田园的生活。在古代,做官是一件非常厉害的事情,也是很多人向往的一个成就,但是陶渊明却辞官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呢?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首先,是思想方面的原因。

他所生活的年代是东晋后期到南朝宋初年,当时社会上老庄思想盛行,所以他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很早就喜欢自然,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不过,与此同时,他又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所以20岁时就开始了游宦生涯。可是他在出外做官期间,却一直都在思考着将来有一天要回归田园。比如说他在《饮酒》其十里写道:“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这表示他虽然做官,但心里一直想着田园。

其次,是因为他确实不适合做官。

一是他为人不拘小节,又不喜欢迎来送往,阿谀奉承。所以当他得知自己需要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见被他称为“乡里小人”的督邮时,他是受不了的,所以才有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话。

二是做为名士的他,没办法胜任那些具体的繁杂的工作,所以他在做江州祭酒时就曾因为“不堪吏职”而辞职,也就说让他发表下议论,写写诗可以,但具体工作他不愿意做,也做不了,说白了,他就是眼高手低。而且后来他回家种地时,庄稼也是种不好的,正所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三是他太喜欢喝酒,每天都喝得醉醺醺的,这样的状态也是没法做官的,关于他喜欢喝酒的证据,可见《五柳先生传》以及《陶潜传》,在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第三,年龄原因。

公元405年时,陶渊明已经40岁,按当时的情况来说已经是标准的老年人,因为秦汉时人们的平均寿命是22-25岁,隋唐时人们的平均寿命是27-29岁,所以生活在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在40岁时绝对已经算是老年人,他也不知道自己还有几年可活,而在到现在还只是个县令,将来也不会取得什么功绩,所以辞官隐居很符合他当时的心态。

第四,亲人去世,他遭受巨大打击。

公元405年时,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此时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而且他也很难过,所以才辞职。

第五,政治方面的原因。

那个时候社会动荡不安,上层人物为了争权夺利而杀来杀去,比如王恭举兵讨伐王国宝、王恭、桓玄等人讨伐司马道子、刘裕等人讨伐桓玄、卢循造反、刘毅和刘裕大战、刘裕讨伐司马休之,后来刘裕篡晋、建立刘宋,陶渊明改名为“潜”,以此表示自己对刘裕的不满。所以他一方面为了在乱世中保住性命,一方面为了不和刘裕政权合作,所以选择隐居。

此外,陶渊明其实还做过大叛贼桓玄的参军(桓玄曾经篡夺东晋的江山),虽然后来他还在刘裕手下做过参军(刘裕没有篡晋之前),但是刘裕掌握大权后他应该还是怕刘裕哪一天找机会清算他,所以他才选择不做官。

陶渊明淡泊名利的智慧表达

一、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本句选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这两句大意是:白云无意间从山穴里悠然飘出,鸟儿飞倦了自然知道返回山林。这是陶渊明初归田园怀着喜悦心情所看到的自然景物,表现了作者淡泊闲逸的心境和清静恬适的生活情趣。两句可用于写宁静的山景。

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本句选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意思是“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这两句都是说同一个意思,都是描写事物的蓬勃发展。

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本句出自东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这句诗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称誉。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

四、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诗词出自魏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五、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诗句选自《形影神三首》。意思为纵然身处大风大浪之中,也不欢喜也不悲叹,这首诗旷达倒是旷达,但总给人一种对命运的无为、无奈的感觉,稍嫌有点消极。

六、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本句选自《移居二首》,译为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这句话后来流传演化而为成语“赏奇析疑”和“奇文共赏”。

七、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本句出自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诗句,意思是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刚毅的精神始终存在。

八、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本句选自《拟挽歌辞》,[译文]死去有什么可说的呢?不过是将自己的躯体去伴同山陵而已。此首通篇写送殡下葬过程,而突出写了送葬者。

九、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诗句选自《杂诗十二首》,翻译为: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

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出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陶渊明的故事

1、陶潜得酒

民俗的起源是多重的,为何重阳节要登高,另说,这与古时农人的“小秋收”风俗有关。重阳时节,秋收已完,农事空闲,此时,正值山野果实、药材成熟,所以农民纷纷上山采撷,称为“小秋收”。相沿历久,与重阳登临强身风俗合流,产生重阳登高的习惯。

重阳是秋菊绽放、清新宜人的节日,诗、酒、菊历来是重阳故事中最重要的要素。重阳的传说故事很多,著名的如盂嘉落帽和白衣送酒等。

2、陶渊明与菊花

陶渊明迷上了菊花,在东园辟了个花圃,专门用来栽培菊花。凡经过渊明亲手莳弄过的菊花,株株壮健,枝枝挺拨,花色艳丽,更奇妙的是一般菊花通常是春生夏长,秋季开花,而渊明的菊圃之中,几乎一年四季都有菊花在盛开,一茬接着一茬,可以说是常盛不衰,四季如秋。每当秋风一起,东园中的菊花竞相开放,花朵黄白相间,青红错杂,引得满园蜂蝶纷飞。一些倾慕者又给渊明加了一个雅号,尊称他为“菊仙”,也有人暗地里称他为“菊痴”。

大诗人陶渊明酷爱菊花,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也有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颂。陶渊明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那年重阳,陶渊明在篱边赏菊,却没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为遣。然而菊花毕竟不能代酒,陶渊明正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忽然远处来了一个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

3、陶渊明的家世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在东晋初年,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忠心为国,曾在平定杜韬和苏峻的叛乱中,立下了盖世功勋,被朝廷任为太尉之职,封为长沙郡公。渊明的祖父陶茂字梅九,是陶侃的第七子,由于不满兄弟相争,早年就愤而辞去了武昌太守之职,回到寻阳柴桑旧宅隐居,陶渊明之父陶敏是陶茂的第二个儿子,从小聪明伶俐,好学上进,为陶茂所钟爱,陶渊明的母亲孟氏是当时的大名士孟嘉之女,婚后一年,即在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六月,产下一子,取名渊明,字元亮。渊明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而且性格沉稳,遇事不慌,双亲视为掌上明珠,亲自对他加以指导,在八、九岁时,就已能诵读诗书,通晓《论语》。晋废帝太和五年(公元370年),渊明6岁时,父亲陶敏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为掾属,他和妹妹就跟随父母来桓温征西府驻地姑孰(今安徽省当涂),后来又迁往父亲所任的安成(今江西安福)太守任上,读书习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孝武帝太元六年(公元367年),渊明十二岁时,父亲因操劳过度,一病不起。父亲过世后,母亲孟氏即带着渊明兄妹二人,扶丧回到了寻阳柴桑,靠仅有的一二百亩田租维持家庭生计。陶渊明在少年时代就“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常以曾祖陶侃自强不息,终于建立功勋,成为国家栋梁的事例来勉励自己,暗自发奋,努力学习。每日清晨,鸡鸣即起,习武练剑,晚上则常常秉烛夜读,直到夜半之时。到了十七八岁,已是文韬武略,多所通晓。

上一篇:陶渊明一生的三个阶段 下一篇:归去来兮辞作于陶渊明什么时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