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中故乡的变化
鲁迅的《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因此,通篇看来,会清楚的看到一些故乡的变化,具体内容请看接下来的文章。
《故乡》中故乡的变化
【景物变化】
故乡之变:
儿时的故乡:神奇美丽、五彩缤纷、辽阔鲜活。
现在的故乡:萧索沉寂、没有一些活气。
人性之变:
儿时的故乡:纯真、温情、富裕。
现在的故乡:冷漠、麻木市侩、猥琐穷苦。
【闰土变化】
肖像对比:紫色的圆脸小毡帽手红活圆实颈套银项圈(健康开朗朝气蓬勃)——很深的皱纹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像松树皮无银项圈(苍老贫困饱经沧桑)。
语言对比:乡间趣事滔滔不绝热情活泼脱口而出——无聊的客套生活的痛苦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动作对比:月夜刺猹动作灵活身手敏捷无拘无束——老友相见手提纸包拘束瑟缩麻木迟钝。
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表面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社会落后愚昧。
深层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闰土: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的挣扎着的中国光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作者对其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塑造其目的: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杨二嫂之变】
对比:端庄文静豆腐西施——泼辣刻薄自私圆规。
社会挤压、扭曲——可笑可气可恨可怜。
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原因: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故乡景物描写赏析
1、点明社会背景: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死气沉沉的景象。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横”字更突出了萧条的荒村的颓败、破落、毫无生气,低矮的茅草房,给人的印象好像是倦卧的病人在横躺着……,寥寥几笔就写出了旧中国农村的日益凋敝与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概貌,从而交代了小说的社会背景,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
2、抒发思想感情:
无论是对眼前故乡景色的描写,还是对老屋和记忆中的故乡神奇景色的描绘,都透露出人物的种种心绪,对描写人物起着映衬和铺垫的作用。开头渐近故乡,远望冬景,“横着……荒村”,既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毫无生机的现实,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给中国农村经济带来的灾难,又烘托了“我”的悲凉心情。第六节中插入对老屋的景象描写,写出老屋的破落,更写出了主人的‘伤感。“枯草”“断茎”毫无生气,“当风抖着”更使人心寒,烘托出“我”的悲凉心境。文章结尾再现了记忆中故乡的美丽画面,表达了“我”对创造新生活的热切愿望,抒发了“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
3、揭示文章主题:
小说对眼前故乡景色和对记忆中的故乡景色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幅是昔日故乡的仲夏月夜景,记忆中的故乡是多么的美丽神奇;一幅是眼前故乡的深冬黄昏图,现实目睹的故乡是何等的萧条破败。作者用鲜明的笔触描写故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引起人们对旧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激发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全文的主题。
拓展知识:小说三要素
小说构成要素指构成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并显示其基本特征的主要因素。在小说理论中,构成小说形象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小说的内容因素,包括小说的素材、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一是小说的形式要素,包括小说的语言、结构、体裁、表现技巧等,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又把最能显示小说独特性的人物、情节、环境称为“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又叫侧面烘托)指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
故事情节: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