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读书笔记

 > 

《儒林外史》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内容简介

2023-12-05 17:43 1756浏览

鲁迅曾评价一人一书说,“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讽刺小说从它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这就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主要讲述了封建社会时期,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下的人性变质、心灵上的麻木虚荣和精神上的腐败堕落,通过对一些啼笑皆非的事件的描写,讽刺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官僚主义、人们为了功名利禄不惜牺牲人性美好、以及整个社会风气腐败变质的现实状况,以强有力的文学武器控诉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虚伪和卑劣。

儒林外史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1、范进。

(1)热衷功名:

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2)怯懦麻木:

胡屠户在范进中秀才后,盛气凌人地辱骂他,说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他向胡屠户借盘费,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说话骂他,甚至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毫不生气,充分表现出范进逆来顺受、怯懦麻木的性格。

(3)迂腐无能:

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证明他平日只埋首读书,缺乏谋生技能;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骗他,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开玩笑,以及他喜极发疯的狼狈相,都说明范进迂腐无能。

(4)虚伪奸诈:

从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的到来,并赤裸裸地和范进套关系,以求日后互相帮助和范进假惺惺的推辞后接受他的东西,再从张乡绅给他的银子里取六两多银子给胡屠户,则可看出范进的虚伪,为不给自己在官场上抹上不敬老丈人的污点而做出的举动,都可看出范进为人的奸诈。

2、周进。

周进是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科举难以自拔的人。

周进生活穷愁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梅玖、王惠)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周进前半生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表明周进秉性忠厚,迂而不恶。写出了他性格的复杂面。在这个醉心于科举,而心术并未大坏的读书人身上,更可见出科举制度对士子灵魂的侵蚀之深。

3、匡超人。

小说在匡超人的行为描写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4、杜少卿。

他反对科举制度,瞧不起作八股文的儒生,认为“这学里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他极端蔑视功名富贵,甚至不喜欢人在他跟前说人做官,说人有钱。

5、迟衡山。

虞育德是平凡中的真儒,庄绍光是难以出世的“隐士”,迟衡山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正人君子。小说中贤人们祭泰伯祠的盛大礼乐活动,虽然以虞博士为首,但首倡、策划和执行的都是迟衡山。他的言行无一不体现着他的“正”。

儒林外史的作者简介:

吴敬梓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出生于“家声科第从来美”的书香世家。少年时聪颖好学,诗赋援笔立成。青年时放荡不羁,千金散尽。曾三次参加乡试,都铩羽而归。科场的坎坷,让他渐渐洞悉八股取士的弊病。嗣父吴霖起去世后,族人疯狂抢夺家产,让吴敬梓失望至极。后来,举家移居南京秦淮河畔,与当时的文士唱和往来,被推举为“文坛盟主”。乾隆元年(1736),安徽巡抚赵国麟向朝廷举荐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试。在顺利通过地方考试之后,吴敬梓却因病未能参加在京城举行的廷试。博学鸿词科试后,吴敬梓拒绝一切与科举相关的考试,对科举入仕彻底丧失了兴趣。之后,他越发穷困潦倒,常以“暖足”御寒,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儒林外史》的创作之中。乾隆十四年(1749),吴敬梓终于完成了他的伟大作品——《儒林外史》。乾隆十九年(1754),五十四岁的吴敬梓客死扬州。

上一篇:朱元璋称宋濂为什么 下一篇:儒林外史25个主要人物形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