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概括
哈姆莱特是一部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悲剧作品,是世界著名悲剧之一,这部作品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悲惨命运。
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概括:
王子于德国留学期间,父王为其弟克劳狄斯所杀,凶手掩盖真相,篡夺王位,迎娶王嫂;哈姆莱特费尽周折,在戏中戏里明白了真相。
但他陷入了“生存还是死亡”形而上的思考之中,放弃了报仇的机会,结果被克劳狄斯反扑,只有招架之功。在比剑会上,哈姆莱特终于觉醒,勇敢刺死仇人;同时,他也中毒殉难。
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
1、犹豫不决:
哈姆莱特以他的犹豫不决而闻名。他面临着父亲被谋杀的复仇任务,但他经常陷入思考和怀疑中,迟迟无法采取行动。他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过度分析,经常陷入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之中。
2、深思熟虑:
哈姆莱特是一个极度思考问题的人,他经常沉浸在哲学、生死、存在意义等深刻的问题中。他善于思考和推理,对于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着深入的思考和洞察。
3、忧郁和孤独:
哈姆莱特是一个富有情感的角色,他经常表现出忧郁和孤独的情绪。他的父亲的死亡、母亲的再婚和朋友的背叛等事件都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伤害。
4、智慧和机智:
尽管哈姆莱特在情感上有所困扰,但他展现出了深思熟虑和智慧的一面。他善于使用语言和言辞,经常通过戏剧性的对白和独白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思想。
5、内向和独立:
哈姆莱特是一个内向和独立的人物。他倾向于独自思考和行动,经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寻找答案。他对社交场合和表面功夫不感兴趣,更注重个人的内心和思想。
6、傲慢和挑剔:
哈姆莱特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经常持有挑剔和傲慢的态度。他对虚伪和背叛感到愤怒,并对他认为不诚实或不值得信任的人持怀疑态度。
哈姆莱特艺术手法分析:
1、在人物塑造方面,《哈姆莱特》着重通过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深度。莎士比亚的悲剧以描写人和人的自然本性为核心,表现人与人以及人与理智、信念和情感、欲望之间的冲突,形成一种内与外双重矛盾冲突,其中表现人物心灵世界和性格的重要手法便是内心独白,例如《哈姆莱特》中最为着名的“生存还是毁灭”,将生与死的哲思以及哈姆莱特此时的矛盾心境充分显现。因而,莎士比亚的悲剧更向人的内心世界深入开掘,达到了空前的深度。
2、对比手法使作品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实现了丰富性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不只是不同人物的对比,同一类人物之间的对比亦是出彩,同是为父复仇,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之间形成了很大的差距,雷欧提斯为人鲁莽,哈姆莱特则心思缜密。
3、在情节结构上,《哈姆莱特》表现出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特征。三条复仇线索层次分明,形成对比、激化矛盾的作用。
4、在创作手法上,《哈姆莱特》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重性。一方面,托古说今,以中世纪的丹麦反映当时欧洲现实,另一方面作品想象力奇崛,对人物心理世界的挖掘很是深入。
哈姆莱特作者简介:
威康·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英国戏剧家、诗人。他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特福镇一个市民家庭,13岁时,家道中落的莎士比亚被迫中途辍学。18岁结婚,迫于生活的压力,婚后不久他就只身去伦敦谋生,开始接触不同阶层的生活,加深了他对生活的认识。他先后干过杂役、清洁工和临时演员等职业。在掌握了戏剧创作和演出技巧之后,他开始着手改编旧戏,修改其他剧作家的剧本以供剧院排演。不久他开始进行独立创作。在之后的20多年里,莎士比亚凭借丰富的生活阅历、娴熟的舞台经验和勤奋的努力,连续创作出了37部戏剧、2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1610年前后,他退出伦敦戏剧界,返回家乡,1616在家乡因病逝世。
较之诗歌创作,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戏剧作品大致分为以下三类:早期是历史剧和喜剧,代表作有历史剧《理查三世》(1592)、《理查二世》(1595)和《亨利五世》(1599)等9部,喜剧代表作有《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和《皆大欢喜》(1600)等10部,此外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3部悲剧;中期以悲剧为主,包括四大悲剧:《哈姆莱特》(1595)、《奥赛罗》(1604)、《李尔王》(1606)和《麦克白》(1606)以及其他3部作品,此外还有带有悲剧色彩的喜剧《终成眷属》等5部作品;后期为传奇剧时期,代表作为《暴风雨》(1611)等5部和1部历史剧《亨利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