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名人名言

 > 

安史之乱是哪个朝代

安史之乱是哪个朝代

2023-12-14 13:14 927浏览

在很多影视剧中,都能看到关于安史之乱的片段。安史之乱是指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对唐朝的一次叛乱,这场叛乱的爆发导致了唐朝政权严重动摇,带来了长期的战乱和混乱,对唐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安史之乱是哪个朝代?

安史之乱是唐代发生的。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有哪些?

1、唐朝最初原本实行的是均田制,可后来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土地,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逃亡,从而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2、随着均田制的失败,府兵制也跟着破产,军人的地位发生了断崖式的下跌,唐朝于是用募兵制全面替代府兵制。这些招募的士兵为了利益,与边镇将帅形成了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另外,李隆基不得不放权于地方,在全国设立多位节度使,还给予这些节度使军、政、财大权,造成内轻外重的局面,以至于中央无法压制地方。例如叛乱的主角安禄山就是在造反前兼任三镇节度使,手下精兵十几万,而唐玄宗却没有做好防备措施。

3、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李隆基一直对太子不放心,所以扶植奸相李林甫对抗东宫,在外又故意扶植安禄山等胡将,随后又扶植外戚杨国忠,让他们相互争斗,以维持自己的皇权稳固。安史之乱爆发的导火索,就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争权夺利引起的。

安史之乱的过程:

1、安禄山起兵。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趁唐朝廷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号称20万,在蓟城南郊(今北京西南)誓师,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为借口于范阳(今北京)起兵。当时全国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太守、县令或逃或降。

2、唐军抵抗。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安禄山反讯,犹豫后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准备防守;命皇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3、长安失守与玄宗退位。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特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遇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攻入洛邑。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降,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唐玄宗听信监军宦官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载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安史之乱的影响:

1、社会层面:社会急剧动荡,经济重心南移。

长期的战乱无疑使得社会遭遇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有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百姓饱经战乱、流离失所,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而正是由于北方遭遇严重战乱,使得继永嘉南渡之后又掀起了一股南迁热潮,大量北方各阶层人士开始纷纷迁往较为稳定的南方,使得自三国以来的南方经济得到持续迅速发展,为此后南方经济逐渐赶超北方打下了基础。

2、统治层面:河北三镇设立,藩镇割据出现。

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安史旧部却并未被全部消灭。当时,负责追击史朝义的仆固怀恩因与唐王朝的矛盾,为了私结党羽而有意将安史旧部保存了下来,并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而唐王朝为了笼络这些河北降将,则先后任命张忠志为成德军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不久升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这便是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而这些叛将虽然名义上归顺朝廷,实际上却并不服从中央,反而各握强兵数万,租赋不上供,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这正式拉开了藩镇割据的大幕(当时大部分藩镇并不割据,主要从河朔三镇开始)。

3、经济层面:剥削日益严重,农民起义不断。

由于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再加上劳动力的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于是开始不断增加税负,这导致统治阶级对普通百姓的压榨变得日益严重,例如由于国家掌握的户口因战乱而急速减少,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年间的万余户骤降至两百户以下,但朝廷却将负担强加在了这些仍被朝廷掌握的户民身上。此外,藩镇统治下的百姓也极为凄惨,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朝廷和藩镇的持续压榨,最终激发了统治阶级与普通百姓之间的矛盾,从唐代宗时期开始,唐朝中期的起义可以说是此起彼伏,仅代宗一朝爆发的大规模叛乱就有浙东袁晁之乱、浙西方清之乱、苏常的张度之乱、舒州杨昭之乱、邠州之乱等等。

4、军事层面:边患日益严重,大唐丢失西域。

由于安史之乱,唐王朝陇右、河西、朔方一带的重兵全部被调往内部,直接造成了边防空虚,而吐蕃则趁此机会,数年之间连续侵占陕西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的兰州、廓州、河州、鄯州、洮州、岷州、秦州、成州、渭州等十余州,尽占河西、陇右之地,更是于广德元年(763年)一度攻陷长安。此后,西域地区虽然仍奉唐朝为正朔,坚守西域,但却就此与内地联系断绝,西域的存亡对于整个唐朝边防来说已经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所以西域虽有“奉国之诚”,朝廷却因“事势不及相恤”,不得不采取了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并最终于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后彻底丧失西域安西北庭。

总的来说,安史之乱的爆发,可以说对唐朝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战之后的唐王朝就此在衰败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安史之乱中的名将有哪些?

1、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人。唐朝名将,政治家、军事家。早年以武举中第,入仕从军,累迁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拜朔方节度使,率兵勤王,收复河北和河东地区,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至德二年,辅佐广平王李俶收复两京,迁司徒,封代国公。乾元元年,拜中书令。乾元二年五月,承担相州兵败之责,罢职赋闲。宝应元年初年,河东兵变后,封为汾阳王,起兵平定叛乱,事后解除兵权。广德元年冬天,吐蕃攻破长安后,奉命调兵遣将,驱逐吐蕃敌军。广德二年,仆固怀恩引领吐蕃和回纥入侵时,单骑说服回纥,合兵大破吐蕃。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

2、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营州柳城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天宝十五载,经郭子仪推荐而任为河东节度副使,东出井陉,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上元二年,以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出镇临淮,震慑诸将,次年又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以功进封临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李光弼晚年为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所谗,拥兵不朝,声名受损,因此愧恨成疾,终于广德二年在徐州病逝,年五十七。追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世称“李临淮”、“李武穆”。着有《将律》、《统军灵辖秘策》及《李临淮武记》,今已佚。《全唐文》录有其文。

3、张巡。

张巡(708年-757年),蒲州河东人。唐朝中期名臣。唐玄宗开元末年,张巡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雍丘,抵抗叛军。至德二载,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馀次,使叛军损失惨重。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唐宣宗大中二年,张巡绘像凌烟阁。至清代时,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

上一篇:贾思勰是哪个朝代的人 下一篇:诸葛亮是哪个朝代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