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哪个朝代的
朱熹是一位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有很大影响的理学家。后人将他称为中国古代学术史上三座丰碑之一。他的学问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他曾批评科举,他的著作反成了科举的标准答案。他被官场排挤,他的思想却成为钦定的官方哲学。他的儒学思想穿越800多年传承至今,成为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这么一位优秀的人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朱熹是哪个朝代的
宋朝。
朱熹,男,宋朝人。享年71岁,谥号“文公”,封爵“徽国公”,世称“朱子”。
职业: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农学家、水利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地质学家、神学家、人类学家、美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成就:
1、培育出数千弟子和门人,可考者321人。
2、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舍、考亭书院,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亲自制定了学规,编撰了小学到大学的教材。
3、著作126种,共400多卷,其中:文集104卷,撰书200多卷,言论集140卷,以及由他编次、注释、校刊的书270多卷,还有1200多首诗词留存于世。
4、所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5、西方自然科学的鼻祖。
6、“二进制”的最初发现者。
7、世界上第一个辨认出化石的人,比西方早出四百多年。
8、从对高山螺蚌壳的考察去研究地球的变化。
9、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比德国者哲学家康德和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早出五百多年。
10、对地质学化石、否认神创论、宇宙起源、地心说、大地自转、日食与月食、潮汐、雪花六角晶体形状、雨虹等的形成、地理对气候的影响、生物与人类起源、农业生产结构、农作物布局及具体的生产技术等问题都有深入的研究。
朱熹思想主张特点
1、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2、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3、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4、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
朱熹以茶喻理的故事
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大教育家,也与平常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嗜好,爱喝武夷茶就是其中之一。大凡是优秀的教育家,肯定都善于深入浅出的比喻。朱熹就常常拿茶来比喻深奥的理学,如在《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八中记载:
先生因吃茶罢,曰:“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问:“此理如何?”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礼本天下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又如‘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都是此理。”夔孙。
以上是朱熹与其高徒林夔孙的一段对话。其中的“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出自《易经》家人卦的九三爻,意思是:贫困之家嗷嗷待哺,而能辛勤劳作,未失正派家风,有悔有险,但终归吉利。富贵之家骄奢淫逸,一味嬉笑作乐,则有失勤俭之道,结果终要倒霉。
而文中的“理而后和”则出自周敦颐的《通书·礼乐第十三》,原文为: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意思是:人际交往中的“礼”也就是“理”,人际交往中的“乐”也就是“和”,只有乐声和谐方能悦耳。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都是由随时随地的人际交往构成,因此,都遵循先“理”而后“和”的规律。比如父子、兄弟、夫妇等人际关系,均要遵循人际关系的规范,也就是讲“理”,然后才能获得人际关系的“和”。所以说,守住人际交往的“礼”,也就是守住“本分”,而后才能得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和”。
武夷岩茶的显著特征就是先苦而后甘,因为朱熹刚喝了茶,就顺势说:“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意思是,大凡是甜的东西,多数吃过以后会有酸的感觉。而苦的东西,吃后却能产生出甘甜的滋味。比如喝茶,入口明显是苦的,可过后却回味甘甜。林夔孙顺势问道:“此理如何?”这与我们学习理学有什么联系吗?朱熹回答道:“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礼本天下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又如‘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都是此理。”意思是,这也是一个道理啊,人生开始于忧患勤奋,则最终能够收获安逸与幸福,就如“理而后和”的道理一样。因此说天下有约束人们行为的严格的“礼”法,大家全都遵守了,那就达到全社会的和谐了。又比如《易经》中家人卦的九三爻说法,都是同样的道理。
简而言之,朱熹就是用武夷岩茶先苦后甘的特征,深入浅出地向弟子林夔孙讲解,人生“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之素位而行、先苦后甜的道理。
朱熹的哲理名句有哪些
1、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出自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十九》。游荡在苦海之中,是没有尽头的,只有及时悔改,才能够找到出路。
2、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出自宋·朱熹《春日》。在这阳光明媚的春日,我来到泗水边上观赏着花草树木,那漫无边际的风光景色,一时间都变换了新的颜色。
3、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出自南宋朱熹《中庸章句》。要用那个人的技法,去应对他。这句话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含义相同,说明要应对那些恶人的方法,去整治他们。
4、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出自宋·朱熹《集注》。对于其他人之处自己的错误,如果自己具有,那么就即使改正,如果自己没有,就应当努力的去勉励自己。
5、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
出自朱熹《朱子语类》。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先立下志向。只有先立下志向,才能够使得学业加深,如果没有立下志向,最终便不能够取得成功。
6、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出自宋·朱熹《读书之要》。读书要循环渐进,经过反复阅读,然后精进。
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出自南宋·朱熹《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读书有“三到”即要做道心到、眼到、口到。
8、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出自宋·朱熹《劝学诗》。年少的时候容易取得成功,到老了却很难有成就。短暂的时光都不可轻易的废弃。
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宋·朱熹《观书有感》。哪里的水渠能够有这样清清的河水,只有我们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流水从源头中淌出来。
10、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出自《观书有感》。半亩的方形池塘,水面清澈,打开就像是一面明亮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都会倒映在池塘的水面上,在上面来回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