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文范文

 >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出自哪里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出自哪里

2023-12-16 16:49 406浏览

身体是一切的本钱,古语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就是这个道理。这句话出自于我国的一本医学名著,你知道是哪一本书吗?从这句话中又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出自哪里

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的意思就是想要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必须要懂得如何吃。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出处介绍

《千金要方》共30卷,分233门,合方论5300条,全书约53万字。全书第一卷为总论,主要论述医德、本草、制药等;之后分列临床各科,计妇科2卷,儿科1卷,五官科1卷,内科15卷(其中10卷按脏腑分述),外科3卷;另有解毒急救2卷,食治养生2卷,脉学1卷及针灸2卷。

在《千金要方》首卷中,孙思邈以“大医精诚”为篇名,论述了从医者的医德医风问题。在他看来,从医者应牢牢把握“精、诚”二字,所谓“精”就是医技深湛,所谓“诚”就是医德高尚。他认为,好的医生应“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有求医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大医精诚”的医德学说是儒家“仁者爱人”的具体化,而《千金要方》中奠定的医学道德体系,也被西方学者称为世界医德法典的渊源。此外,他对疾病认识和行医立意也很高明。在《诊候》篇中,孙思邈就提出,“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对于人的身体状况,孙思邈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种形态,由此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这点和神医扁鹊的看法十分类似。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作者介绍

孙思邈(公元54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人称孙真人,又尊称为药王,是唐朝德高望重的著名医家。

孙思邈自幼好学,精通诸子百家,善言老庄,兼好释典;及长,明阴阳术数之理,尤精导引医疗之术。淡于功名利禄,甘愿医隐济世。所撰《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系统总结了唐以前我国医药学的丰富经验。遍涉临证各科及针灸、食疗、药物、预防、卫生等各个方面,可谓我国最早之医学百科全书。书中两篇专论——“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全面阐述了行医道德和习医途径,对后人从医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的感悟

身体健康的根本,是从食物的提供而来。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维持,有赖于食物营养,古称“水谷精微”。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意思是说,维持生命、强健身体,必须依赖食物。

“民以食为天”“药补不如食补”。然饮食对于人体健康是一把双刃剑。《黄帝内经》将其喻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指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意为人体赖以生存的阴精,来源于饮食五味;蓄藏阴精的五脏(五宫),其损害的祸根也在饮食五味。这句话明确指出了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双重性。可以说,既可以吃出健康来,也可以吃出疾病来。

上一篇: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怎么求 下一篇:资治通鉴讲的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