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家作品

 > 

节度使是哪个朝代的

节度使是哪个朝代的

2023-12-18 16:43 1183浏览

说到节度使,就会想到著名的安史之乱,它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节度使,意为节制调度,是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官职名。唐朝时期节度使的存在成为了威胁中央政权的存在,安史之乱将盛唐拖入了深渊。

节度使是哪个朝代的

唐朝。

唐朝为什么施行节度使?

01“府兵制”被废除,“募兵制”的实施

唐朝初年,沿用了隋朝时期的府兵制。唐朝沿用隋朝的府兵制主要是因为隋朝末年,战争不断,人口锐减。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初后全国的人口仅有200多万户,可以说此时的唐朝劳动力是非常稀缺的。

因为地广人稀、劳动力稀缺的原因,国家出现了大量的荒地,导致国库空洞,这对百废待兴的唐朝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为了开垦荒地,充盈国库,唐太宗对土地进行了均衡分配,让农民参与农业生产,这就是唐朝的“均田制”。

唐朝按照“均田制”的制度将田地分给军人耕种,让军人平时在农田里干活,打仗时随军队出征,这样军人就有了两种身份,一种是农民,一种是军人,这就形成了“府兵制”。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极大地节省了维持军队的成本,同时又为发展国家生产挤出来了更多的劳动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人口的暴增,带来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土地成了稀缺资源。

由于土地资源变成稀缺资源,那么就带来了土地分布不足的问题,而府兵则面临无田可种的局面,逃兵现象经常发生,那么军事改革就势在必行。

唐玄宗时期,将“府兵制”改成“募兵制”,军人不再是农民和军人的双重的身份,就是职业军人的一种身份。

这项改革的意义极为不同,以往打仗时府兵会直接穿上装备上战场,仗打完以后回到自己的田地里种地,将领则是朝廷委派的,军队和将领都不固定。

“募兵制”出现以后将领和士兵都是固定的了,这就形成了固定利益集团,就也就使得节度使的出现的主要原因。

02唐朝的版图过大,边防压力大

随着唐帝国的版图逐步的扩大,与唐朝周边接壤的国家不断增多,唐朝的边防线也不断延长,像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少数民族经常与唐朝发生军事冲突,而唐朝的边境距离政治中心地区的关陇地区比较遥远。

在通讯工具不发达的年代,信息往往会有滞后性,不能及时反应前线的情况,也就无法事事都要对朝廷请示后再用兵,因为这样只会贻误战机。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军队进行长期的驻守。同时,这一类区域通常位于帝国的边境,各种临时性的战争摩擦随时可能爆发,必须要保障军队能随时应付,必须要有一个将领进行指挥,所以必须得从朝廷委派将领到前线去。

为了保障边防军队作战的机动性,朝廷方面朝廷委派得力的将领去驻守,担任地区性的指挥官,那么这样一来,将领也就成为了固定的了。

军队固定将领也固定,这就为形成将领加军队的稳定利益集团奠定了基础。将领有了长期待在部队的机会,对于部队的影响力便开始与日俱增。

随着时间的推移,军队的将领便借着自己的权力,逐渐的在部队的各个要害岗位上安插自己的人,接着便利用这种旁根错节的人际关系,对军队拥有了极大的控制权。

这就使得地方军事集团开始逐步的成型,这给为今后的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不过在安史之乱之前军事集团对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和稳固边疆地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这一时期地方的军事集团依然是忠心不二,所以朝廷并没有对其进行打压,反而是默认了地方军事集团的存在。

唐玄宗时期还因此设立了“天宝十节度”,这十个节度使里面就包括了安禄山。这十个节度使为唐朝守卫边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节度使制度的起源是唐朝因为人口暴涨,导致土地资源稀缺,土地分布不均,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府兵制”的瓦解,从而实行“募兵制”的军事改革。

“募兵制”的出现军人不再是兵农合一的双重身份,而是专业的军人由唐朝政府供养,实行编制。“募兵制”的出现也是唐朝为了守卫疆域,拱卫京师,而这种制度下就需要有固定的指挥官,这样节度使也就随之出现。

节度使制度的演变

刀快了难免自戕,节度使制度带来强大战斗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它相对独立的体系就成了藩镇走向割据的原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四大事件成为藩镇嬗变的重要节点。

01.任用胡人

早先,节度使与朝廷的流动性很强,朝廷随时指派大臣就任节度使,节度使服务一段时间后就回到朝中任职。那时候,大臣们最高的理想就是到藩镇建功立业,然后回到朝中出任宰相,这叫“出将入相”。

比如当时的宰相张说、张嘉贞、萧嵩等人都是如此,直到李林甫提出了一个新方案:咱们应该重用胡人边将。

李林甫说,朝廷最忌讳文官与边将的关系太密切,尤其是那些出将入相的大佬,不好控制啊。胡人则不一样,他们在朝中没根基,就是朝廷的一把刀,用着放心。

唐玄宗一听有道理,宰相们如果都出自藩镇,确实危险系数比较高。可他哪里知道,李林甫其实还有个小九九,这个嫉贤妒能的家伙,最担心出将入相的大佬们影响力太大,不利于自己专权。

从那以后,唐玄宗开始大力提拔包括安禄山在内的胡人,节度使与朝廷之间的纽带被切断,藩镇更加独立了。

02.安史之乱

唐玄宗过于迷信“胡人势力单薄”和表现出来的所谓忠心,尤其是安禄山的迷惑下,竟然一口气让他兼任了范阳、卢龙、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了大唐一半的边军。同时又让他兼任了河北、陇右等地的一堆使职,让安禄山的势力膨胀到令人发指的程度。

权力是野心家的春药,安禄山终究反了,唐玄宗自食苦果,不光摧毁了一个盛世,他所创立的藩镇制度还成了大唐帝国永远无法割除的毒瘤。

03.河朔三镇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代宗犯了两个错,他为了安抚降将,竟然将他们集中安置在幽州、魏博、成德、昭义、淄青一带,结果这几大节度使相互勾结,形成了对抗朝廷的割据势力,其中最难搞定的前三者就被称为“河朔三镇”。

唐代宗犯下第二个错误就是,他削夺藩镇权力举措失当,引发了多起叛乱。尤其是来瑱之死、李光弼拒绝入朝、仆固怀恩谋反,导致唐代宗众叛亲离,以至于他一度流亡陕州。

这些变故让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恶化,此后唐德宗削藩又接连引发李希烈、朱泚、以及河北藩镇的叛乱。

虽然唐宪宗和唐武宗曾经接近完成削藩大业,但随着他们的驾崩,藩镇割据之风再度兴起。

04.全面割据

大唐为了削藩,可谓方法用尽。其中最简单粗暴的一个策略就是分割,将大的藩镇割成若干个小藩镇,有点类似于汉武帝“推恩令”。

随着朝廷的财政收入紧张,以及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后来干脆将藩镇制度在全国铺开,各地方军自行募兵抵抗,自行筹集粮草。

如此一来,朝廷倒时省事了,但藩镇遍地都是。

随着黄巢起义的爆发,朝廷几乎丧失了对朝廷的控制力,于是各藩镇集体走向割据状态,全都成了独立王国。其中实力最强大的有占据河东的李克用,占据河南的朱温,占据关中的李茂贞,占据剑南的王建等人。

当唐昭宗跟这几大节度使拼光所有的神策军后,大唐帝国终于成了案板上的肉,亡了。

唐朝节度使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强大的军事统治力:唐朝节度使制度最强大的地方就在于它拥有了强大的军事统治力。节度使通常是由高级将领担任,拥有极大的兵权,可以调动军队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广泛的政治影响力:唐朝节度使制度除了拥有军事统治力外,还拥有了广泛的政治影响力。节度使可以对所在地区的行政、司法、财政等方面有相当大的支配权,甚至可以直接干预朝廷的政治决策。

相对独立的经济地位:唐朝节度使制度所处的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地方政府的经济权力越来越强大。节度使所在的地区常常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其财富和影响力往往超越朝廷。

严格的家世传承制度:唐朝节度使制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实行严格的家世传承制度。

节度使的职位通常只能由家族内部传承,一个节度使去世后,其职位通常会由家族内部的其他成员继承。这种家世传承制度虽然有助于保证节度使职位的继承者都是有能力的人才,但也导致了许多节度使家族的权力和财富高度集中,加剧了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节度使制度的引入对唐朝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边疆防御和稳定:节度使在边境地区拥有军事指挥权,能够快速应对边疆的战乱和外族入侵。他们可以组织和指挥地方军队,增强边境的防御力量,有效地维护了唐朝的边疆安全。

2. 地方自治和行政管理:节度使在本地区享有相对独立的地方自治权。他们可以制定和执行地方政策,管理地方行政、税收、土地等事务,增强了地方政权的稳定性和行政效能。这种地方自治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地方的凝聚力和自立能力。

3. 军事割据和政治动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节度使逐渐扩大了他们的权力范围,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军事势力。一些野心勃勃的节度使甚至试图割据一方,对中央政权形成挑战。这导致了唐朝后期的政治动荡和割据混战,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总的来说,节度使制度在唐朝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和地方自治能力。然而,随着节度使权力的膨胀和中央政权的衰弱,这一制度也成为唐朝政治和军事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最终,唐朝在内忧外患的困扰下逐渐瓦解,节度使制度也在唐朝灭亡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上一篇:鲁智深和武松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下一篇:儒林外史牛浦郎人物形象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