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来之则安之出自哪里
“既来之则安之”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句成语,我们经常从他人口中听到这句,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成语的出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出自哪里吧!
既来之则安之出自哪里
“既来之,则安之”这一成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是孔子对学生冉有的教诲。
既来之则安之什么意思?
既然来了,就要好好的,安安静静的呆着,别出什么茬子就好了。
既来之则安之原文:
出自《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既来之则安之的出处介绍:
《论语》是在孔子去世后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笔记和记忆整理汇编而成,主要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和他所经历的一些事情,也记载了孔子一些学生的言论,其内容几乎包含了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艺、经济等诸多方面,涵盖了儒学各个方面的理念和观点,内涵浩博,议论精妙,是研究孔子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后,《论语》的地位逐渐提高。汉唐把《论语》作为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通识教育教材。历来帝王都意识到其重要性,要求皇太子从小先通《论语》,再学习其他经典。
在社会上,《论语》是读书人的必读书。北宋程颐认为“《论语》为书,传道立言,深得圣人之学”,南宋朱熹将《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在一体,作《四书章句集注》,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提高到与“五经”并列的高度。当今有人把《论语》称为“中国人的圣经”,是想表明《论语》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和对中国人的重要影响。
既来之则安之的寓意:
“既来之,则安之”这一成语,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
首先,它告诉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既然有些事情我们无法改变,不如坦然接受,调整自己的心态,勇敢地面对它们。
其次,这句成语还提醒我们,要学会适应环境。人生难免会遇到各种不同的环境,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调整自己,适应环境,就很可能被环境所困扰,甚至陷入困境。相反,如果我们能尽快适应环境,就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取得成功。
最后,“既来之,则安之”还告诉我们,要学会珍惜当下。生活中的每一段经历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用心去体验和感受,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