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围概括故事情节
公元前202年12月,在楚汉战争后期,项羽率领十万大军退到垓下这个地方,与刘邦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垓下决战。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的战略性一战,也是最后一战,随着霸王乌江自刎,楚汉相争最终落幕。
垓下之围概括故事情节
背景:楚汉相争的高潮
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已经进入了尾声。经过多年的战争,楚国的实力已经大大削弱,而汉国则逐渐崛起。为了彻底消灭楚国,刘邦决定发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垓下之围。
战场:垓下
垓下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境内,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地方。在这里,刘邦率领的汉军与项羽率领的楚军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战斗。最终,汉军凭借严密的包围圈和出色的战术,成功击败了楚军。
过程:围歼楚军
在垓下之战中,刘邦采取了围歼战术,将项羽率领的楚军包围在一个狭小的区域内。经过数日激战,楚军损失惨重,士气低落。最终,在突围时,项羽被汉军击败,乌江自刎,楚汉之争宣告结束。
垓下之围反映了什么?
垓下之围是项羽失败的必然结果。项羽虽然有着超凡的才能和勇气,但也有着致命的缺点和错误。他骄傲自大,轻视他人,不知变通,不顾民心。他曾经拒绝了刘邦提出的和平共治的建议 ,也曾经杀害了自己最忠诚的盟友韩信 。他还曾经放弃了巩固中原的机会 ,而去追杀刘邦 。这些都导致了他在楚汉战争中逐渐失去了优势和支持,最终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垓下之围是项羽英雄气概的最好体现。项羽在垓下的表现,无疑是一种超越常人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他不愿屈服于强权,不愿妥协于现实,不愿背叛于理想。他宁可与天下为敌,也不肯与刘邦为友。他宁可玉石俱焚,也不肯苟且偷生。他宁可死得光明,也不肯活得卑微。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种不屈不挠、敢于抗争、永不放弃的精神,也展现了一种高风亮节、忠贞不渝、壮烈成仁的气度。
垓下之围是项羽悲剧命运的最好写照。项羽在垓下的歌声,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总结,也是他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叹息。他曾经是天下第一的英雄,拥有无数的江山和美人,但最后却落得一个孤若鸿鹄、身死国灭的下场。他曾经是天下第一的霸主,统领无数的将士和百姓,但最后却只剩下二十八骑和八千步兵相随。他曾经是天下第一的豪杰,与刘邦等人并称为“诸侯之英”,但最后却只能在刘邦面前说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遗言 。他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惊心动魄、悲欢离合、荣辱兴衰的史诗,也是一部悲壮无比、凄美动人、感天动地、令人唏嘘的悲剧。
垓下之围描写了哪三个场面?
一是霸王别姬、二是东城快战、三是乌江自刎。
霸王别姬——表现项羽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暗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
东城快战——表现出项羽爱逞匹夫之勇,说到做到,展现了项羽勇猛无比以及不理解自己失败的原因的悲剧性。
乌江自刎——宁死不屈,揭示出项羽内心世界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以及走投无路,只能一死的英雄末路的心情。
《垓下之围》记叙的是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主要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风采。作者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作者还善于在历史事实进行艺术加工,写出了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愧对父老的知耻良心、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等,使这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为何项羽会“四面楚歌”?
第一:项羽学习东西,只讲究一时的成效
项羽曾经对自己的叔父说过:“读书能够认得名字就行了,学剑只能敌一人,不足学,要学就学能够敌万人的本领。”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项羽才成为了勇而无谋的代表。
第二:孤注一掷,一意孤行
项羽在率领大军渡河救赵的时候,将营栅、庐舍悉数烧毁,把做饭的炊具全部砸烂,然后又将渡船沉入河底,让士兵各带三日粮草,以示必死的决心,也因此有了“破釜沉舟”的故事。然而,这样的战略,是不适合经常使用的,但是项羽却没有改变自己的观念,反而经常在战场上不给自己留后路,因此才有了垓下之围、四面楚歌。
第三:性格残忍
项羽为了不留后患,曾经一度下令坑杀二十万秦兵,使得很多人转而选择了投奔刘邦。
第四:好大喜功,优柔寡断
其实项羽虽然无谋,但是身边还是有厉害的人物的,比如范增,此人经常叮嘱项羽要小心刘邦,并为其设下了鸿门宴。但是可惜的是,项羽过分骄傲自大,并最终失去了良机。
第五:故步自封,小富即安
项羽拒绝过他人定都关中的劝告,也接受了刘邦楚汉“中分天下”的一时政策。
第六:飞扬跋扈,凶狠残暴
项羽带兵攻打河南襄城,久战不下,因此在获胜的时候,直接将满城活埋。此外,项羽攻下咸阳之后,对清王朝也进行了疯狂的屠杀,甚至还直接烧了阿房宫。
第七:大权独揽,闭目塞听
项羽定都彭城之后,为了牢牢把控大权,杀害楚王,还不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使得不少人离他远去。
第八,事必躬亲,刚愎自用
项羽打仗的时候,一般都是亲自上场的,甚至还经常自己冲锋在前,因为他只相信自己。
第九:胸无点墨,疑神疑鬼
自古以来,领导者大多都有些许的疑心病,而项羽也是如此,所以才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不愿意采用范增的计策。
第十:自暴自弃,自怨自艾
其实项羽被追击到了乌江的时候,还是有东山再起的机会的,但是可惜的是,他不愿意带着败绩活下去,因此留下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奇叹。
拓展:项羽乌江自刎典故
项羽被困在垓下的当天夜里,虽然悲痛万分,但是扔抱有一丝希望。于是,他骑上他的乌骓马,带着八百子弟兵,突出重围。天蒙蒙亮后,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连忙派了五千骑兵紧紧追赶。项羽一路奔跑,等到他渡过淮河,跟着他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又跑了一程,迷了路。
项羽来到一个三岔路口,瞧见一个庄稼人,就问他哪条道儿可以到彭城。那个庄稼人知道他是霸王,不愿给他指路,骗他说:“往左边走。”
项羽和一百多个人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对头,跑到后来,只见前面是一片沼泽地带,连道儿都没有了。项羽这才知道是受了骗,赶快拉转马头,再绕出这个沼泽地,可是这时候汉兵已经追上了。
没办法,项羽又往东南跑,一路上,随从的兵士死的死,伤的伤。到了东城,再点了点人数,只有二十八个骑兵了。但是汉军的几千名追兵却密密麻麻地围了上来。
项羽知道没法脱身,但是他仍旧不肯服输,对跟随他的兵士们说:“我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历过七十多次战斗,从来没打过一次败仗,才当上了天下霸王。今天在这里被围,这是天叫我灭亡,并不是我打不过他们啊!”
项羽拼劲力气,杀出汉兵的包围,最后之剩下二十六个人跟随他一直往南跑去,跑着跑着,就跑到了乌江。恰巧乌江的亭长有一条小船停在岸边。
亭长劝项羽马上渡江,说:“江东虽然小,可还有一千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大王过了江,还可以在那边称王。”
项羽苦笑了一下说:“我在会稽郡起兵后,带了八千子弟渡江。到今天他们没有一个能回去,只有我一个人回到江东。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再见他们呢。”
项羽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说完这句话,就把他的乌骓马送给了亭长,也叫兵士们都跳下马。他和二十六个兵士都拿着短刀,跟追上来的汉兵肉搏起来。他们杀了几百名汉兵,可是,楚兵也一个个倒下了。最后只剩下项羽一个人,他在乌江边拔剑自刎。